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铁血魏晋南北朝 《拓跋鲜卑篇》 第一百七十九章 夕阳西下(一)

作者:胡马啸西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19-02-24 08:57:56直达底部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


随机推荐:全家偷听我心声杀疯了,我负责吃奶 剧透红楼,黛玉心态崩了 外科医生的谍战生涯 无敌万岁爷 全家炮灰读我心,沉迷在线崩剧情 百年争战 三国:我马谡只想作死 监控大唐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事业是不是后继有人的问题,这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的极其重大的问题,这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毛泽东《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

    公元515年春2月,连绵巍峨的大秦岭山脉地区,依然初暖乍寒。山脉的向阳一面,左一团右一簇的梅花和杏花正在迎风绽放;而在山坳的背阴处,仍然残留着冬日的积雪,仿佛在告诉世人,严寒就在身边,从未离去。

    此时,在泥泞、狭长、蜿蜒的山区小路上,一支北魏帝国的军旅正在行进,而在队伍的中央,并排两匹高头大马,上面分别端坐两个领军的将领,一个人面色泛黄,微微发福的身躯向前佝偻着,居然是个驼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今皇帝元恪的舅舅,帝国司徒高肇;另一个人却生着一张白面皮,大眼、粗眉、圆脸盘,浑身透露出一股刚毅之气,这个人却是南梁新进投降过来的将领李苗。那么皇舅高肇统领的这支北魏劲旅将要去往何方呢?

    此事说来话长,起因还要回溯到十年前北魏帝国和南梁帝国围绕汉中、益州的那场争霸战中去(参见“得陇望蜀”)。当年南梁汉中太守夏侯道迁发动兵变,投降北朝,并招引鲜卑铁骑南下,以此为契机,北朝名将邢峦率领军横扫南梁汉中、益州北部地区,其前锋大将王足更是攻占了梓潼要地(四川绵阳),南梁益州州府成都门户大开,形势对南梁实在是岌岌可危。武帝萧衍眼看自己的侄子益州刺史萧渊藻就要面临灭顶之灾的这个危急关头,紧急征调了宁州刺史李略领兵增援益州,协助萧渊藻抵抗魏军的入侵。

    史载李略本人就是梓潼人士,如今家乡被鲜卑人侵占,自然是斗志旺盛,誓死也要夺回失地。不仅如此,为了激励士气,萧衍还特意许诺李略,如果成功击退邢峦和王足,则会任命其为益州刺史。从遥远的宁州(云南)回到益州来主事,萧衍对李略的这份承诺确实不薄。

    但形势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料,北魏帝国居然停止了对益州的攻击,征调主帅邢峦回朝,准备和南梁在淮河打一场大决战(参见“虎头蛇尾”)。而魏军先锋官王足也因此主动撤退,就地驻扎了下来,王足后来还反倒投降了南梁,此乃后话,我们以后再说。

    回头说我们的宁州刺史李略,他还真是一员福将,“不战而屈人之兵”,尽管没跟鲜卑人真刀真枪大干一场,不过王足的撤军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所以李略当然要跟皇帝去兑现承诺。但史载此时萧衍却食言了,并未任命李略为益州刺史。

    这个做法从萧衍角度讲很自然,你李略又没真正出力,为什么要奖励你?再说益州地处偏远险地,皇帝自然更想任命自己更加信任的宗室来统领。

    不过李略却没有这样去换位思考,史载“略怨望,有异谋”,李略心生怨念,由此想策划谋反。但谋反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儿?最终萧衍觉察到李略的密谋,先下手为强,诛杀了李略全家。老李家满门只有李略的一个侄子李苗逃了出来,投奔了北魏帝国。

    李苗的遭遇和当年的王肃如出一辙,怀揣着对萧衍不共戴天的灭门之仇,李苗联合北朝鹰派势力在皇帝元恪面前极力鼓动再次伐蜀,并依靠自己常年经营蜀地的经验,积极陈述灭蜀之策。

    而北魏朝中鸽派代表游肇却不同意李苗的建议,他上书道:“现在我国连年爆发水涝旱灾,老百姓真的不能再被征发去支援战事了。过去我们开疆拓土,都是因为南朝地方大员归顺投降,例如薛安都、裴叔业、夏侯道迁等,所以有征而无战。而现在我们对出谋划策的李苗真是真假难辨,就算他们这些南朝人所言不虚,那也是因为这些人对梁朝有怨气,借我们出气而已。蜀地险隘,镇戍没有疏漏,怎么能随便听信他人的一番浮言而就轻易地出动大军呢?”

    尽管游肇口吐莲花,但史载宣武帝并未把游肇的建议听进心里去,最终,元恪在李苗等人的鼓动下,于公元514年冬季,任命司徒高肇为大将军、平蜀大都督,任命李苗为龙骧将军作为向导,辖制益州刺史傅竖眼,梁州刺史羊祉,安西将军奚康生,抚军将军甄琛,统帅步、骑兵十五万人大举入侵益州。

    我们说元恪为什么不让熟悉益州形势的邢峦作为主帅,而单单任命高肇为统军大都督,南下征伐南梁帝国呢?史书没有明说,但根据《魏书.邢峦传》记载,邢峦这位北朝百战名将暴病卒于514年,所以估计邢峦那时身体不适,无法远征(或者已经死亡);但更加有可能的原因却是,益州独特的封闭地理特征,很容易导致军阀割据的情况出现,而高肇本身为元恪的舅舅和心腹宠臣,本人在军中并无资历和影响力,高肇在军中名为统帅,但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监军而已,就算南下大军攻取益州全境,高肇这种在军中没有号召力的皇帝心腹,也完全无法在益州闹独立。于是高肇这种能让元恪安心的角色,当然也就成了南下大军当仁不让的大都督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站在高肇的角度,他就不怎么愿意担任这个南征大军的统帅了。为什么这么说?一是因为益州地形险峻,易守难攻;二是因为几年前,北魏帝国在和南梁帝国在淮河沿岸,钟离、义阳、寿阳、朐山等地的拉锯战中,败多胜少,国力消耗巨大,实力大不如前;所以正如游肇分析的那样,北魏是否能在此次南征中占到便宜,实在是难以预测。

    于是别看高肇现在作为统帅,威风八面,但将来如果作战不利,南征就变成了一个烫手山芋,对高肇在北魏政府的声望就会大有损害。但是皇命难违,元恪让舅舅领衔南征,高肇又怎能抗旨不遵?

    话说高肇骑在高头骏马之上,连日的鞍马劳顿已经让他不堪重负,而身边的李苗还在喋喋不休的唠唠叨叨,对四周的山川形势更是口沫横飞的指指点点,我们的高司徒对李苗的长篇大论那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正当高肇心中不爽,昏昏欲睡之时,一匹战马从行军队伍的后面快速追了上来,来到高肇面前,跳下一个军校:“司徒大人,皇上的圣旨到!”

    高肇一个激灵醒了过来,接过圣旨一看,不由得大惊失色!堂堂一个国舅爷为啥会如此惊慌?原来这个圣旨的落款并不是皇帝元恪,而是元恪的皇太子元诩!宣武帝元恪刚刚在洛阳驾崩了,元诩在诏书中招高肇立即回朝,南征事宜就此终止!

    真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元恪的突然离世必然会引起北魏朝堂的动荡,权利的重组将不可避免。那么元恪是如何驾崩的呢?我们又应该如何评价元恪的一生呢?太子元诩又是何许人也?高肇此次回京到底是福是祸呢?我们下一回再说吧。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