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秦史通俗演义 正文 第115回铲平燕代齐王降秦一统天下始皇称帝

作者:老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17-02-13 11:43:20直达底部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


随机推荐:全家偷听我心声杀疯了,我负责吃奶 全家炮灰读我心,沉迷在线崩剧情 外科医生的谍战生涯 剧透红楼,黛玉心态崩了 混在后宫的前朝余孽 监控大唐 百年争战 假太监:我靠旷世奇功护国 

    第一一五回铲平燕代齐王降秦

    一统天下始皇称帝

    话说王翦招募了大量的工匠制造战船,数月之后,便建造了数千艘战船,将秦军分为水路、陆路,命蒙武率领陆路,自己率领水路,顺江而下,杀向楚国的南境,沿途楚军皆纷纷败退。蒙武率领的陆路也是进展顺利,所向披靡。秦水路与陆路在朱方(今江苏丹徒县东南)会师,然后向兰陵进军。

    项燕闻报,王翦率秦军已经兵至兰陵,知秦军强大,不能与其力战,便组织将士坚守兰陵。王翦与蒙武指挥秦军将兰陵城团团围住,便命将士用云梯攻城。项燕命楚军用火箭射向云梯,将云梯烧毁,秦军将士损失惨重,王翦、蒙武见久攻不下,心中焦急。王翦在大营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寝,苦思破城良策。

    这一日,王翦猛然想起一计:“兰陵城并不算太高,只是项燕防守有方,不易攻击。而今项燕非比从前,已经是瓮中之鳖,既无外援,又有无救兵,不用急于攻击。若在城外垒筑与城墙一样高的土墙,便可上下同时攻之,兰陵城必破也。”想到这里,便召蒙武商议,命秦军暂时停止攻城,命兵士挖沟筑垒。果然不出数月,所筑墙垒几乎与兰陵城同高,兰陵城内的楚军情况已是历历在目。王翦一面命弓弩手在墙垒之上与楚军对射,一面命将士在地面攻城,是双管齐下,攻势猛烈。

    此时昌文君在宫中闻报,秦军突然又发起猛攻,战事激烈,是坐卧不安,心中焦虑,便亲自登城督战。可是,刚刚登上城楼不久,不料不知从何处飞来一箭,正中昌文君面额,顿时血流如注,跌倒在城楼之上。众将士见此,立刻将其抬下城楼,回到宫中救治,并报知项燕。

    项燕闻报是大惊失色,急忙回到宫中探望,只见昌文君已是奄奄一息,口不能言,无法救治。到深夜之时,昌文君是气绝身亡,群臣见此痛哭不止,项燕更是悲痛万分,对众人说:“吾之所以偷生,奋力而战,只为楚之社稷,芈氏一脉未绝也。而今昌文君已故,无望矣!”说罢走出王宫,仰天长叹说:“楚亡矣!此乃天意也,吾实无回天之力哉!”然后拔剑自刎。身边将士连忙上前阻拦,可是晚矣,项燕已是割断咽喉,气绝身死。

    昌文君、项燕一死,在兰陵城中传开,守城将士顿时大乱,四散奔逃,王翦与蒙武指挥秦军很快攻破兰陵城。然后出榜安民,命将士收葬昌文君与项燕,使民众安定下来。这时,有一兵士,在锡山脚下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两行字:“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王翦闻听前往观之,果然如此,不只是何意,便询问当地的土人。那人告诉王翦说:“此山乃是惠山之东峰,自周平王东迁于洛邑,此山便盛产铅、锡,因此人们称之为锡山,五百年来取用不竭也。可是,近十几年来出产渐少也。至于此碑何人所造,实不知也,望将军恕罪。”王翦听罢,并不加罪说:“此碑出露,可知天下从此渐宁也,岂非古人已先窥其定数乎?故埋此碑以示后人矣!故此城当称为无锡矣。”这就是现在无锡市名称的来由。

    王翦与蒙武整顿兵马,继续南下平定楚江南各地,又兵进百越。当年越王勾践的后世子孙,自从越国被楚灭亡之后,便散居于甬江(今浙江八大水系之一,因宁波市简称为甬,故称甬江)、天台山(位于今浙江省天台县城北,西南连仙霞岭,东北遥接舟山群岛,为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一带,以及更广泛的地区,依海自立,各自称君长,互不统辖。其中大的部族,依其分布地区的不同,主要有于越、闽越、瓯越、南越、西瓯等几部分,故而称百越。

    当王翦与蒙武率大军进入百越的于越、闽越之地,虽稍有抵抗,但不久就纷纷降秦。然后,王翦与蒙武回师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一带)。秦王政在咸阳闻知捷报频传,惊喜万分,便传旨,在于越之地设会稽郡,郡治在吴(今江苏苏州市一带),又在楚之故地设长沙郡,郡治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市一带),在闽越设闽中郡,郡治在冶县(今福建福州市)。

    王翦兴师灭楚,平定于越、闽越之后,便返回咸阳,被秦王政封为武成侯,而王翦则向秦王政请求解甲归田,告老还乡。秦王政是百般挽留,王翦是隐退之意已决。秦王政无奈,只好应允,厚赏王翦,使其回到封地频阳颐养天年。后来,王翦死后葬于陕西省富平县到贤镇东门外三里许的纪贤村永和堡北。

    王翦解甲归田回封地频阳后,可是,秦王政一统天下的决心未变,就在平定楚之江南,降服于越、闽越的当年,即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便启用王翦之子王贲,命其为大将军,李信为副将,兴师四十万兵伐辽东,乘灭楚之威,一举灭燕。

    王贲与李信皆是青壮之年,皆欲建功立业,当接到秦王政的旨意是万分高兴,立即入宫拜见秦王政,请求速速兴兵。秦王政却嘱咐说:“今燕虽已成必亡之势,当仍不可轻敌也,以防不测矣!”王贲说:“请大王勿虑也。臣以为,若能灭燕,代不可独存,亦可灭之。”秦王政闻听心中欢喜说:“将军所言甚是,还望将军勿要轻敌矣!”然后,二将遵旨而去。

    王贲、李信二将点起四十万兵马,便直接杀奔辽东,是所向无敌。此时的燕王喜闻知强大的楚国已经灭亡,单凭自己的力量抵哪里抗得了如狼似虎的秦军,便力图再次联合代国一同抗秦,可是所遣使臣皆被秦军捕获。燕王喜无奈只好弃襄平,逃过鸭绿江退守平壤(今朝鲜平壤市)。王贲与李信岂能放过,夺取襄平之后,立即挥师渡江,进兵平壤。而此时的燕王喜,坐守孤城,军心涣散,皆无战意,平壤城很快被秦军攻破。燕王喜是无路可逃,束手被擒。王贲便命将士将燕王喜押往咸阳,率领秦军将士尽收辽东之地。

    秦王政闻报燕国已灭,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容,仿楚王负刍之故事,将燕王喜贬为庶人,留其一条性命,自此燕国亡。燕王喜在位三十三年。秦在燕国故地,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燕国自从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封召公于北燕始立国,传三十六世至燕易侯,于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公孙衍倡议“五国相王”始称王,又传七世至燕王喜,燕国亡,共有国八百七十年,其中称王一百零一年。

    王贲与李信灭掉燕国之后,便整顿兵马回军西攻伐代。此时的代王嘉,闻知燕国已亡,秦军又兵伐代国,惊恐万分,心中焦虑,暗自思量:“如今诸国已亡,唯有齐国尚存,便有意联络齐国共同抗秦。可是秦国距离代国路途遥远,而且途中皆是秦国领地,即使齐国愿意联合抗秦,秦军将至,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若是向北退却,可北界乃是强敌匈奴的领地,必不会容之。这真是前进不能,后退不得,孤立无援。”代王嘉想到这里,唯有与秦军拼死一战,坚守代郡。

    王贲与李信率领的秦军很快就攻至代郡。尽管代郡兵马拼力死战,但终归不是秦军的对手,很快就兵败城破。代王嘉见此,只好率残兵败将,杀出代城,逃奔匈奴地界。可是,王贲、李信皆年轻尚勇之将,岂能将其放过,立即指挥兵马紧追不舍。当代王嘉率败兵逃至一个叫猫儿庄(今山西阳高县北)的地方,被秦军追上,秦、代两军又是一场混战,代军死伤无数,余者四散奔逃,代王嘉身边将士已是所剩无几,负伤被俘。

    王贲便命将士将代王嘉押回代郡。代王嘉眼见自己是国破家亡,又恐被押解到咸阳受辱,便在途中,寻机自杀身死。代王嘉在位六年,自此赵国彻底灭亡。秦在代国故地设代郡,郡治在代县(今山西代县一带)。

    秦、赵本是同宗,自造父幸于周穆王,赐以赵城(今河北邯郸市一带),由此为赵氏之祖。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期为晋国领地。后来,赵襄子于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联合韩、魏灭智伯,三分其地,始立国,传三世至赵烈侯,于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被周烈王册封为诸侯,传五世至赵武灵侯,于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公孙衍倡议“五国相王”始称王,为赵武灵王。又传五世至代王嘉亡国,共有国二百三十一年,其中称王一百零一年。

    王贲、李信扫平代国,便遣使赴咸阳报捷,并将代王嘉自杀身死之事告知。秦王政闻报心中欢喜,对群臣说:“当今天下诸国皆亡,唯有一齐尚存,虽有秦、齐之约,而非昔日也。灭齐亦在此时,不可坐失良机矣!”因而亲写书简,遣使送至王贲的大营之中。王贲闻报秦王使臣到来,急忙率众将迎出大营之外,然后进入中军大帐坐定。

    秦使将书简交于王贲,告知秦王政之意。王贲接过书简打开观看,只见上面写道:“将军不愧为世代名将之后也,一出辽东而灭燕,再兴兵北进,再平雁、代,奔驰数千里,立不世之功,不在其父之下矣。今天下诸国唯齐尚存,已是苟延残喘之势,若不灭之,譬如人身尚缺一臂也。雁、代之地虽距齐境路途遥远,将士劳苦,但寡人以为,将军仍当以平灭燕、代之威,伐齐而灭之。若能如此,将军父子皆大功于秦,将与寡人同享富贵矣!”王贲看罢,知秦王政有命自己兴兵灭齐之意,便与李信商议说:“大王有意命你我兴兵灭齐,不知将军以为如何?”李信毫不犹豫的说:“大王英明矣!此乃正是灭齐之时,可速速兴兵攻其不备,以立不世之功也。”王翦亦是急欲立功,于是,留下戍守辽东、雁、代的将士后,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率二十万大军,取道燕山南下,经河间之路,兴兵伐齐。当秦军进入齐国境内,皆无守备,几乎没受到什么抵抗

    再说此时的齐国,自从齐王建即位以来,四十四年无战事,自以为国泰民安,自母亲君王后去世之后,朝政皆由舅舅、相国后胜掌管。而后胜与秦立盟不相攻伐,与秦国关系紧密,又经常受秦的贿赂,安于享乐,从不修城筑垒,强兵养士,对秦国兴兵征伐,兼并诸国之事从不关注。

    这一日,有位内侍告知齐王建说:“大王,当今天下已非昔日也,秦已铲平燕、代,六国灭其五,唯齐独存,恐齐亦危矣!”齐王建闻听大惊失色,不知该如何是好,立即召相国后胜商议。而后胜也得知,秦已灭燕、代,齐亡国之日亦是不远,心中亦是慌乱不知如何是好,思虑再三,唯有降秦方为上策,便对齐王建说“臣以为,当今以秦军之强,无人可挡也,况且七国已亡五国。昔六国‘合纵’尚不能破秦,唯独齐之力,何以挡乎?莫若仿三晋之故事,开成降秦矣。”齐王建闻听,心中不乐,觉得以齐国之强,并非不能取胜,因而不愿不战而行降。相国后胜见齐王建不乐,不敢强谏,唯恐得罪齐国的贵族大臣,重蹈赵相国郭开之覆辙,故不敢再言。

    齐王建又传旨召集群臣商议,应对秦军之策。可是文武群臣一时是议论纷纷,有主张力战的,有主张投降的,齐王建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不过秦军未至,可派兵戍守。于是,齐王建命相国后胜率齐军戍守西界以防秦军,同时,与秦不再通使往来。

    就在齐全力防守西界之时,而王贲与李信所率秦军却从东南杀入秦国,一路无阻,逼近齐都临淄。齐王建闻报惊惧不已,立即传旨召回后胜,以拒秦军。王翦与李信率秦军很快就来到了齐都临淄城下,在二十里外安营扎寨,然后,奉秦王政之命,遣陈驰为使前往临淄面见齐王建,要求齐王建投降。

    齐王建闻报秦使陈驰到来,不敢怠慢,立即召见。陈驰来到大殿之上对齐王建说:“秦乃百战之师,诸国已亡,唯齐尚存。今秦军已是兵临城下,若攻取临淄如探囊取物,唾手可得也。之所以未急于攻城,皆因秦王有旨,虑待城破之日,齐君臣皆战死,庶民百姓生灵涂炭矣。今大王若能识时务,开城门降秦,秦王愿赐给百里之地,颐养天年,仍不失荣华富贵焉。望大王三思矣。”齐王建闻听,觉得降秦仍能不失荣华富贵,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相国后胜亦劝谏降秦。齐王建便表示愿意降秦,然后命相国后胜随同陈驰,前往秦军大营商议降秦之事。

    数日之后,齐王建命人备好车马、降书,在相国后胜的陪同下,来到城门意欲开城降秦。这时雍门司马见此,迎上前去,跪在马前拦阻去路说:“大王万不能降也。齐立国数百年,立王以主社稷矣。若降之,乃大厦倾塌,大王不如一贫民也。”齐王建闻听心中一惊,便犹豫起来。后胜本想上前劝谏,但见大多群臣无降秦之意,故不敢言。齐王建见群臣皆不愿降,只好调转马头返回宫中再议。

    这时,即墨大夫见齐王建不肯降秦,觉得齐王建虽然儒弱无能,但在危机之时,尚能听信忠臣良言,便向齐王建献策说:“臣以为,今齐地方数千里,甲士百万,粮草富庶,足可一战也。再则,三晋虽亡,而其宗族大夫不愿事秦,皆集聚力量反秦。大王若能举兵入三晋而收之,便可尽得三晋故地也。同时,楚之鄢、郢之遗族,亦不愿为秦臣,集聚于楚地,以迎大王。若能如此,不但可得楚之故地,尚可威临天下矣,何以惧秦乎!”齐王建闻听即墨大夫之言,顿时精神倍增,但不知如何用兵,只好再召相国后胜商议。

    待后胜来到宫中,齐王建便将即墨大夫之言告知。后胜闻听轻虐的一笑说:“大王勿要听信其狂言也。今秦二十万大军兵临城下,临淄尚不能守,何以收三晋之地,南楚之故土乎?故臣以为,唯降秦,可免生灵涂炭,保富贵,为上策矣!”齐王建闻听后胜之言,思虑再三,觉得所言更为现实,若能保富贵可降也,便决定投降。于是,遣后胜再赴秦军大营,再商议投降之事。

    王贲与李信等了几日,不见齐王建前来投降,便准备兴兵攻城,忽闻知后胜到来,再议投降之事,便盛情款待。待商议已定,二日之后,齐王建率文武群臣开临淄城门降秦。自此,田齐国灭亡,齐王建在位四十四年。

    田齐自太公田和于周定王十五年(前387年),向周定王请求,被册封为诸侯始立国,并将姜齐康王迁往海上仅食一城,并于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故去,太公望之姜齐后裔传世自此止,皆由田齐取代。田齐又由齐候田和传三世至齐威王,自称王。由齐威王传四世至齐王建,田齐亡,共有国一百六十五年,其中称王一百三十五年。

    王贲是兵不血刃而尽取齐国之地,便命人入咸阳报知。秦王政闻知齐不战而降,六国皆亡,心中欢喜,便亲写书简传于王贲等。王贲接到书简打开观看,只见上面写道:“将军平定齐国,立不世之功也。对齐王建,寡人以为,其用后胜之谋,事秦四十余载,恭顺甚佳,故免其一死,可将其与姬妾押往共城(今河南辉县东)而居之,供其衣食,以了却余生。对于后胜,乃奸佞之人,就地斩首示众,以收民心矣。并将齐之故地设临淄、琅琊二郡焉。”王贲看罢遵命而行。

    王贲命兵士将齐王建及姬妾、内侍等押解着迁往共城,寻太行山一山脚之下,有几间茅屋,使其定居于此,四周是松柏伫立,杂草丛生,荒无人烟,还有秦军看守。开始时,衣食供给还算可以,不过,对于在宫中锦衣玉食享乐惯了的齐王建来说,这些粗茶淡饭,实在是难以下咽。再说,后来的供应越来越差,食不果腹,那有啥富贵可享。一日,齐王建半夜饥饿难忍,凄然反身坐起,闻听狂风吹动松柏的呼啸之声,便想起当初在临淄之时的奢侈生活。因误听后胜之言,以至亡国,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野之中,忍饥挨饿,何言富贵乎!是追悔莫及。想到这里不觉泪下,痛哭不止。最后,秦王政干脆,将秦兵撤出,停止一切供给。没过多久,齐王建便饿死在住所。齐人闻知齐王建因饥饿而死,无不哀怜,故作《松柏之歌》以为念:“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不详也。”齐人皆怨齐王建听信佞臣后胜之言而误国。

    秦王政见如今六国皆亡,一统天下,心中欢喜。这一日,秦王政召集左丞相王绾、右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议事说:“诸位爱卿,今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平乱,赖宗庙之灵,平灭六国,天下初定,王号已不显其威也。故名号不更,无以成功,只是不知更何名号为上矣!”四人闻听皆躬身施礼说:“大王所言甚是也。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臣服,诸夷亦服。但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也。今大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也,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等计议,皆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而以泰皇为最贵矣。’故臣等冒昧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矣。不知大王以为如何?”秦王政闻听却摇摇头,不满意的说:“寡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故称‘泰皇’不足以为贵矣。寡人以为,莫如去‘泰’字,留一‘皇’字,而上古‘五帝’,则留一‘帝’字,合称为‘皇帝’,方能显示寡人之德、功矣!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王绾、冯去疾、冯劫、李斯闻听忙躬身施礼说:“大王圣明,三皇五帝集于一身,方显尊贵矣!”秦王政见四人皆赞同,顿感欣慰。秦王政又提出,要取消谥法,对三人说:“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矣。”然后,又提出追尊先父秦庄襄王为太上皇,生母赵姬为皇太后之事,三人皆表示赞同。

    始皇推崇阴阳“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又命能工巧匠将和氏璧雕琢为皇帝专用的传国玉玺,以便后世千秋万代传承下去。同时,命廷尉李斯书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康”八个篆字,刻于玉玺之上。然后命王绾、冯去疾、冯劫、李斯四人筹备隆重的登基称皇帝的大典。四人奉旨开始准备去了。

    经过十几日的准备,在咸阳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秦王政正式称为秦始皇,自称“朕”,追赠先父秦庄襄王为太上皇,生母赵姬为皇太后。文武群臣叩拜朝贺,然后,举国上下欢庆三日,秦始皇大宴群臣,举斛同庆。

    待三日之后,秦始皇升大殿理政,群臣位列两班,左丞相王绾出班启奏说:“陛下,今诸侯平灭,天下一统,不过,燕、齐、楚故地等地处偏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故请仿周之故事,分封诸子为王,以镇燕、齐、楚之故地也。”秦始皇闻听,便将这个问提交于群臣讨论。群臣皆觉得王绾所言有理可行,皆赞同,若不封王天下何以为制焉。这时,廷尉李斯出来反对说:“臣以为不可行也!昔周武分封子弟甚众,而后逐渐疏远,相互攻击,如仇讎也。诸侯相互诛伐,天子不能止之,故天下大乱矣!今天下一统,皆为郡县,天下得以安宁,实不应再分封诸侯多生事端矣!”群臣闻听李斯之言,皆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各持一说,争论不休。

    欲知秦始皇是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且听下回分解。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