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秦史通俗演义 正文 第113回荆轲行刺命丧秦廷李信伐燕姬丹身死

作者:老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17-01-23 11:58:01直达底部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


随机推荐:剧透红楼,黛玉心态崩了 外科医生的谍战生涯 混在后宫的前朝余孽 监控大唐 百年争战 假太监:我靠旷世奇功护国 全家偷听我心声杀疯了,我负责吃奶 全家炮灰读我心,沉迷在线崩剧情 

    第一一三回荆轲行刺命丧秦廷

    李信伐燕姬丹身死

    话说荆轲与秦舞阳率百余随从,乘车驾疾驰而去,前往秦国。燕太子丹与高渐离及众宾客,见荆轲的车驾渐渐远去,便又登上高坡观之,只觉得北风越来越大,尘土飞扬,模糊了视线,直到不见踪影,只好与众宾客返回,等待荆轲的消息。

    荆轲与秦舞阳来到秦都咸阳,唯恐秦王政不肯召见,并没有直接前往拜见,而是找了一个客栈住下。因得知,秦中庶子蒙嘉深受秦王政宠爱,便想先结交蒙嘉,使其在秦王政面前美言,方能成功。因为蒙氏家族,在秦国数代皆为名将,而蒙嘉乃蒙骜之弟,却是文不能,武不会,只会阿谀奉承,巧言献媚,故深受秦王政宠爱。当荆轲带着厚礼来到蒙嘉家中,蒙嘉是喜笑颜开。荆轲呈上厚礼,便将燕王喜意欲向秦献地求和之意述说一番。蒙嘉收下厚物,是满口应允。

    蒙嘉来到宫中拜见秦王政。此时秦王政正在处理群臣上奏的简册,闻蒙嘉到来,有要事相报,便立即召见。蒙嘉叩拜后说:“大王,今燕王喜惧秦之威而请和,愿举国为秦臣,贡赋如郡县,只图奉守先祖之宗庙也。但唯恐大王不允,故不敢直陈矣。今已遣使持叛贼樊於期之首,及燕督亢之图册至咸阳,请大王效纳,不知大王肯召见否?”秦王政闻听,尚未出兵,而得督亢之地,又得叛贼樊於期之首,不能说不是一件好事,便说:“叛贼樊於期挑动成蟜反叛,寡人恨之骨髓也,故当辨其真假也。待明日早朝,命燕使携叛贼樊於期之首,及督亢图册,入宫拜见矣。”蒙嘉见秦王政很痛快的应允召见,心中欢喜,便回到家中告知荆轲、秦舞阳等。

    第二日早朝,秦王政在咸阳宫设九宾之礼召见燕国使臣。荆轲与秦舞阳早早地在咸阳宫外恭候。待内侍传旨,命燕使臣觐见。荆轲便双手捧着装有樊於期首级的精美木匣走在前面,秦舞阳双手捧着燕督亢图册跟在后面,向宫中大殿走去。当二人来到大殿之下,只见群臣肃立两侧,武士排立四周,鸦雀无声,戒备森严,令人毛骨悚然。秦舞阳见此不由得是脸色发白犹如死人一般。这时,一内侍见此便责问:“副使何以脸色大变也?”而荆轲在前没有理会内侍的斥责,与秦舞阳一同来到大殿之上,拜见秦王政。然后向秦王政解释说:“大王勿怪也。副使本是北番之鄙人,跟随至此,从未见过天子之威,故而有惧大王之威,不足怪也。望大王宽宥其罪矣。”秦王政闻听荆轲解释的亦有道理,便不疑,传旨说:“既如此,可将副使带至大殿阶下候旨!”于是,秦舞阳被内侍带到大殿阶下。荆轲先将燕王喜的请和书简呈上。然后又将装有樊於期首级的木匣呈上。

    秦王政先看过燕王喜的请和书简,然后将木匣打开观之,果然是樊於期之首,心中愤恨至极说:“叛贼,挑动成蟜反叛,死有余辜也!”荆轲连忙劝谏说:“大王息怒也。樊於期叛秦得罪大王,逃窜于北漠,燕王为博得大王欢心,悬千金之赏,而购得之。今命臣送至大王面前,以泄恨矣!”秦王政觉得荆轲所言,确有请和之意,便不疑说:“贵使所言燕之督亢图册可在乎?”荆轲回答说:“尚在副使手中,取来便是也。”于是,荆轲来到大殿阶下,从秦舞阳的手中取过督亢图册,重新来到大殿之上拜见。秦王政命荆轲将督亢图册呈上。荆轲便双手捧着督亢图册来到秦王政面前,慢慢的将督亢图册打开,是图穷匕首见,图册里面暗藏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荆轲见时机已到,立即用右手抓起匕首,用左手抓住其秦王政的衣袖,向秦王政的前胸刺去。

    秦王政见此是大惊失色,在这一瞬间,本能的躲过荆轲的匕首。由于秦王政穿的服装宽大,故而有躲避的空间。荆轲见秦王政躲过匕首,仍是抓住衣袖不放,举起匕首再次向秦王政刺去。秦王政是奋力挣脱,只听得“豁啦”一声,将衣袖挣断,使秦王政有机会逃脱。荆轲见两次皆不能得手,心中焦急,仍是不可罢休,持匕首紧追不舍。秦王政心中慌乱,一时不知如何逃脱,便围绕大殿的铜柱躲避,而荆轲亦紧追其后。

    原来秦法规定:在大殿之上,文武群臣皆不许携带武器,阶下武士虽携带武器,但没有秦王的旨意,不准上殿。而今,秦王政在慌乱之中,只故躲避荆轲的匕首,想不起来传召武士上大殿相助。正在这危急时刻,有个侍医,名叫夏无且,见此便举起自己手中的药囊向荆轲砸去。荆轲不知抛来何物,便奋臂一挥将药囊击碎,草药散落满地,又去追击秦王政。

    这一击,虽然对荆轲没什么妨碍,但却给秦王政稍有喘息的机会。秦王政发现自己随身佩戴的鹿卢宝剑尚在身边,便意欲拔出宝剑与荆轲搏斗。可是,那鹿卢宝剑长八尺,又由于心中慌乱,一时情急,竟不能拔剑出鞘,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殿下有一位内侍,名叫赵高,高声喊道:“大王,可将宝剑推至背后拔之,可行也!”秦王政被其提醒,便依赵高之意,果然将宝剑拔出。秦王政的勇力虽不及荆轲,但手持长剑,心中亦不慌乱,而荆轲手持匕首唯一尺之余,连连攻击,皆不能刺中秦王政,心中焦急。故秦王政略占优势。相持不过几个回合,便将荆轲左腿刺伤,鲜血顺流而下,紧接着又是一剑,将其左腿砍断。荆轲倒卧在铜柱旁边,血流不止,不能站起。荆轲知已无力与秦王政拼杀,便将匕首投向秦王政。

    秦王政正欲上前刺杀荆轲,忽见匕首近前,慌忙躲过,然后再刺向荆轲。此时的荆轲已是无力反抗,自知事已不成,便依靠铜柱仰天大笑,怒斥秦王政说:“荆轲至此,只为诸国复仇,以阻秦穷兵黩武,吞并天下也!而今事不能成,非荆轲不尽力,乃天意矣。但秦如此专横暴虐,即使一统天下,亦不可长久乎!”秦王政闻听更怒,立即命阶下武士持刀上前,将荆轲连砍数十刀,顿时身死。

    就在荆轲意欲刺杀秦王政之时,秦舞阳便意欲前往相助之。可是阶下武士岂能容之,便将其砍到杀之。

    秦王政经过与荆轲的一番拼杀,已是身疲力竭,如今见荆轲已死,顿觉心惊目眩,瘫坐在大殿之上,半晌神情才稍稍安定。然后,便站起身来到荆轲面前,只见荆轲双目圆睁,怒气勃勃,犹如活人一般,不由得心中惊惧。立即命内侍将荆轲、秦舞阳及樊於期首级,皆拖到市井之中,当众焚烧,以警示众人。燕国跟随荆轲、秦舞阳而来的随从皆斩首,将首级悬于城门之外示众。秦王政将事情处理完事,便回到后宫休息。

    秦王政后宫的后妃姬妾们闻知,秦王政在咸阳宫召见燕国使臣时,险些被刺之,皆心中惊惧。这时见秦王政平安归来,皆迎向前去请安。然后又安排了上好的酒宴,为其压惊。秦王政回到后宫在众后妃姬妾面前,一扫刚才的恐惧心理,便与众后妃姬妾们畅饮起来。

    这时,宫中有一位妃子,名叫胡姬。原本是赵王迁的宫人。秦灭赵之后,秦王政便将赵国后宫中略有姿色的嫔妃宫女,皆收至秦宫,以供自己享用。因此,胡姬便跟随这些嫔妃宫女一起来到了咸阳宫。因胡姬虽不是美若天仙,但亦有几分姿色,又心灵手巧,善于弹琴鼓瑟,因而很受秦王政宠爱,便将其由宫人,列入妃子行列,其在宫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这次,秦王政化险为夷,躲过了一劫,虚惊一场,心情是转忧为喜,在众后妃姬妾的簇拥下,饮酒作乐,心情大悦,便命胡姬为其弹琴鼓瑟,以助酒兴。胡姬闻听心中欢喜,正是讨好秦王政的极好机会,便为秦王政演奏起来。秦王政一边听着琴声,一边看着如花似玉的胡姬,特别是那双轻巧敏捷的玉手,甚是喜爱,便赏赐给胡姬一箧缯绮(饰有刺绣的薄绢)。当晚,待酒席散去,秦王政余兴未尽,便来到胡姬的寝宫。胡姬见此是受宠若惊,跪迎于寝宫之外。秦王政上前将其扶起,一同进入寝宫。

    这位胡姬,不管是在赵国为宫人,还是来到秦国被列为妃子,从没有被亲幸过,而今秦王政如此厚待自己是惊喜万分。待秦王政来到卧榻之上,便上前为其宽衣解带,相伴而卧。而今秦王政细观胡姬的身体,顿觉是洁白如玉,美若天仙,性趣大起。过不多时,二人是卿卿我我,如胶似漆,男女之事,是别有一番情趣。特别是胡姬是初尝禁果,更是性趣更佳,自不必细说。

    此次胡姬受到秦王政的亲幸,后来便生下一子,取名叫胡亥,也就是后来亡秦的二世皇帝。

    第二日,秦王政离开胡姬寝宫,升大殿,命人将蒙嘉擒拿归案,将其押入市井之中,凌迟处死,又灭其全家。因蒙嘉乃蒙骜之弟、蒙武之叔,蒙骜已故去多年,故而这事牵连到蒙武。秦王政本有加罪于蒙武之意,可是群臣皆慕蒙武之忠勇,皆出班劝谏说:“蒙武正在两军阵前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与蒙嘉从无瓜葛,还望大王恕罪矣!”。秦王政见此,觉得当前正是用人之际,况且,蒙骜、蒙武、蒙恬、蒙毅,祖孙三代皆为忠勇之士,为秦屡立战功,便赦免其罪。

    秦王政有对荆轲行刺未遂事件的有功人员进行赏赐。秦王政说:“能使寡人脱此大难者,首推为侍医夏无且也。掷药囊击荆轲以助寡人,使寡人有喘息之机也,故赏赐金百镒。”夏无且上前叩拜谢恩。秦王政又将内侍赵高召至近前说:“汝使寡人背剑而拔之,方脱此难,功高其二也,故赏赐金百镒。”赵高是叩拜谢恩。

    赵高其人,本是赵国的疏远宗室子弟,家族败落,举家流亡至秦国。其母因触犯刑法遭刑戮后,身体残缺,因而被收入秦朝官府专门设立的收容刑满释放人员工作的隐宫。赵高兄弟皆出生在隐宫,地位卑贱。赵高长大后便阉割入宫为内侍,便开始发奋学习专研秦法,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由于地位卑微,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赏识。如今秦王政在危难之时,给赵高提供了机会,受到了青睐。后来。秦王政得知赵高精通秦法,便命其为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还使赵高教授少子胡亥秦法。由于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蒙毅不敢阿法,要按律处他死刑,赵高巧言令色迷惑秦始皇,最终使秦始皇赦免了他并复其原职,自此,赵高与蒙毅结仇。

    秦王政得知荆轲行刺,皆为燕太子丹主使,便命王翦为大将军,辛胜为副将兴师二十万伐燕。而此时的燕太子丹闻知,荆轲刺秦王不成,被当场杀死,副使秦舞阳及随从皆被杀死,无一生还,心情沮丧。不久又闻知,秦王政命王翦为大将军兴师伐燕,心中是惊恐万分,便入宫拜见燕王喜,请求联合代王嘉共同抗秦。燕王喜本是昏庸无能之辈,事情如此紧急,哪里还有什么主意,任凭燕太子丹做主。于是,燕太子丹一面命夏扶为大将军,宋意为副将,率师迎击秦军;一面遣使前往代国拜见代王嘉,言明联合抗秦之事。代王嘉曾目睹赵国的灭亡,如今燕国再亡,代国亦必亡。便积极响应联合抗秦,命颜聚为大将军,兴兵十万援助燕国。

    当代国兵马出发不久,王翦、辛胜已经率秦军攻到易水西岸,与燕军大战一场,不过数日,便大败燕军,燕将夏扶、宋意皆战死。燕太子丹见秦军攻势猛烈,便命太傅鞠武断后,自己率败兵,向蓟城退去。王翦大败燕军后,又指挥秦军打败颜聚率领的代军,然后又进攻燕国都城蓟城。

    燕王喜闻知,燕、代兵马皆大败,秦军已是兵进蓟城,是惊恐万分。当燕太子丹率败兵逃回蓟城后,便斥责燕太子丹说:“今败军辱将,国破家亡皆因太子得罪于秦之过也!到如此地步该当如何?”可是,燕太子丹闻听父王的斥责却说:“父王所言差矣!今燕亡可归罪于孩儿,而韩、赵之亡莫非也归罪与孩儿焉!”燕王喜闻听是无言以对。燕太子丹见燕王喜不言,便说:“父王勿虑也。今虽败之,尚有辽东半壁江山,可携城中数万精兵,退守辽东,尤可固守,以观天下之变矣。唯请父王速速前往也。”此时的燕王喜是心慌意乱,只好乘秦军尚未包围蓟城,率群臣从东门逃出蓟城,前往辽东,迁都于辽东郡治所襄平(今辽宁辽阳市一带)。

    王翦、辛胜指挥秦军很快就攻取了蓟城,便遣使回咸阳报捷。秦王政看罢捷报,知燕都蓟城已破,然而,燕太子丹却逃往辽东,心中不乐,便对群臣说:“王翦将军不知寡人心意也。燕姬丹乃寡人心中之患,未得其首,难解胸中只恨哉!”这时,一位小将军,名叫李信,听罢便说:“末将愿为大王取燕姬丹之首,以泄恨焉!”

    这位小将军李信,字有成,乃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是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其先祖李宗,为魏国大夫,至李信历十代,均为大臣或将领。祖父李崇,为秦国陇西郡守,封南郑公;父亲李瑶,为秦国南郡郡守,封狄道侯。因而秦王政非常喜欢李信,有意重用,便遣使前往蓟城传旨,命王翦戍守蓟城,命李信率兵马进攻辽东,必取燕太子丹之首。

    此时,燕王喜与太子丹,已经逃到辽东,稍稍安定。没过多久,秦军又开始向辽东进攻,燕王喜闻报是大惊失色。如今以燕之力难以抵挡秦军,唯有再次联合代国抗秦。于是,遣使前往代国,向代王嘉求救。而代王嘉自从颜聚援燕大败而归,损兵折将,已是自顾不暇,哪里还敢援救燕国。同时,对燕太子丹不顾国家危亡,而执意得罪秦王政,也牵连到了代国,心中不满,便写一书简密封后,使燕使带回,送给燕王喜。

    燕王喜接到代王嘉的书简便打开观之,只见上面写到:“代兵微将寡亦难当秦军也。不过,秦之所以急攻燕者,以怒太子丹之故也。大王若能斩太子丹之首以谢秦,秦怒可解,燕之社稷将无忧矣!望大王思之。”代王嘉这是将祸水嫁祸于燕太子丹,其实,不管燕杀不杀太子丹,秦都不会放弃一统天下的步伐。可是,燕王喜却是信以为真,便想杀太子丹向秦军献首,可又舍不得,因而犹豫不决。这消息很快地就传到燕太子丹那里。燕太子丹闻听是心惊胆寒,深知燕王喜的昏聩,完全有可能杀自己,以讨好秦军。于是便率领自己的亲信、宾客逃亡到衍水(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太子河)一带藏匿起来。

    再说李信率秦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攻至襄平外二十余里的首山,便安营扎寨,并不急于进攻襄平,而是写一封书简,遣人送给燕王喜。当燕王喜打开书简观之,只见上面写道:“秦本无意伐燕,只因姬丹密谋行刺秦王,故激秦王之怒而伐之。大王若能献姬丹之首,以泄秦王之愤,秦便可退兵而归也。如若不然,必踏平燕国而寻其首矣!”燕王喜看罢,心中反倒踏实了许多。若献太子丹之首,而保燕国之安,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于是,以假借召太子丹商议如何抵御秦军为由,遣使四处寻找太子丹。果然在衍水一带找到了燕太子丹。

    此时的燕太子丹正在为秦军的进攻发愁,当闻知父王召自己回襄平商议抵抗秦军之事,以为事情紧急,燕王喜改变了主意,便奉召回到了襄平。燕王喜闻知太子丹归来,心中欢喜,便设酒宴为太子丹接风洗尘。在酒席之上,燕王喜暗中将迷药置于酒中。不久,太子丹便昏迷不醒。然后命内侍将其杀死,断其首级,将首级装在一精致的木匣之中,第二日便遣使,将木匣皆送往秦军大营。

    临行之时,燕王喜看着木匣是痛哭不止,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说来也巧,当时正值夏五月,突然天气大变,寒风凛冽,过不多时,天降大雪,足足下了一整天,平地雪深有二尺五寸,其寒冷程度犹如寒冬。有人传说,这时燕太子丹之怨气所致。

    李信收到木匣打开观看验明,确为燕太子丹之首,便将燕使放归。李信本来有意继续伐燕而灭之。可是,如今上天突降大雪,秦军将士皆为单衣,寒冷无比,无法征战,只好写书简报知秦王政,连同盛有燕太子丹首级的木匣,遣使一同送往咸阳。

    秦王政接到李信送来的书简及木匣,便先打开书简观看,只见上面写道:“大王,今将燕姬丹之首献上,请效验。末将本有意兴兵灭燕,但上天不佑,突降暴雪,天寒地冻,将士皆无棉衣,苦寒多病,灭燕时机未至也。故请班师,再寻机灭燕焉。”秦王政看罢,知上天无灭燕之意,可又有些不甘心,便召尉繚商议。尉繚看罢李信的书简,便说:“臣以为,今燕栖于辽东,赵栖于代,譬如幽魂,不足虑也,日久必散也。况且,燕太子丹之首已献,大仇已报也。莫若使李信班师,兵伐楚、魏。楚、魏定,燕、代将不攻自灭矣。”秦王政听罢点头说:“上天不愿灭燕,寡人不可强违天意也。”然后传旨,命李信班师回归咸阳。

    此时楚国内乱,楚王楚王负刍杀即位仅仅两个月的楚哀王,国内尚未安定,秦王政便乘机命王贲(王翦之子)为大将军,兴兵十万伐楚。王贲率秦军攻入楚国,大败楚军,一连夺取十余座城邑。楚王负刍闻报大惊失色,立即调集倾国之兵以拒秦。故秦、楚两军相持不下。

    而就在此时,遗留在韩国故都新郑城中的韩国王亲贵族,却不甘心灭亡,对秦国严刑酷法,苛捐杂税不满,便于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韩国旧贵族在故都新郑发动叛乱。当时曾在平定嫪毐之乱立有大功的昌文君被秦王政封在韩故都新郑。这些旧贵族便鼓动昌文君叛秦。

    原来昌文君本是楚国人。有的历史学家认为,秦昌文君、昌平君兄弟二人,皆是楚考烈王之子。当年,楚考烈王曾多年在秦为人质,与秦宗室之女在一起生活,生此兄弟二人。后来,楚顷襄王病故,楚考烈王只身一人从秦国逃回楚国,继承王位,而将二子遗留在秦国。自秦庄襄王始,逐渐受到重用,兄弟二人被封为昌平君、昌文君,在平定嫪毐之乱中立有大功。由于秦王政自平定嫪毐之乱后,越来越专横跋扈,昌平君对此非常不满,常有怨言,秦王政便使之离开咸阳,前往封地新郑。如今受到韩贵族的蛊惑,并有意拥戴自己为王,便有叛秦归楚之心。于是,与韩所遗留的贵族及宾客、舍人兴兵叛秦,将戍守在新郑的秦军赶出,自立为王。秦王政闻听新郑叛乱,立即命蒙武为大将军,集聚咸阳一带的精兵五万前往平叛。

    蒙武率秦军行至半路,与从新郑逃回的秦兵汇合一处,杀向新郑。这些韩国所遗留的贵族及宾客、舍人哪里是蒙武的对手。蒙武指挥秦军很快就攻下了新郑城。昌文君便率领亲随逃出新郑,投奔楚国。

    秦王政闻知蒙武已经平定叛乱,但余怒未消,为了根除祸患,秦王政下旨将韩王安处死。而此时的昌平君尚在咸阳,唯恐受到昌文君的牵连,便悄悄地离开咸阳,亦逃往楚国。

    新郑之乱,使秦王政重新思考天下之事,便与尉繚商议。尉繚认为:楚远离中原,可缓攻,而韩、魏方为心腹之患也,故当以灭魏为先矣。于是,秦王政依尉繚之谋,传旨命王贲停止伐楚,回兵伐魏。

    此时的魏王假即位不过二年有余,凡事皆顺从秦国之意,处处小心,可是,眼看到韩、赵灭亡,燕国被迫东迁,唯恐有一天秦军伐魏,轮到自己头上,便也有一些戒备,暗中增修魏都大梁城墙,城外深挖沟壑,养兵蓄锐,以备不测。同时,还暗中遣使入齐与之结好。当齐王建接到魏王假的书简,打开观看,只见上面写道:“当今天下诸国唯秦最强,屡侵诸国,赵、韩已亡,燕被迫迁辽东,中原诸国唯齐、魏也。虢、虞之故事,唇亡则齿寒。若魏亡,则必移祸于齐也。故魏愿与齐同心协力,相互救助,已保社稷之安矣!”齐王建看罢,对唇亡齿寒的道理也不是一点不知,心中故生恐惧之感,但又觉得自己自即位以来,已经将近四十年,秦、齐有约互不征伐,从无战事,故而诸国征战,而齐却是平安无事。因而,对联魏“合纵”抗秦之事一时之间,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是好。

    欲知齐王建能否与魏实行“合纵”抗秦,且听下回分解。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