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磨刀 第四百零一章 大战将起(十九)

作者:水畔听钟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19-11-13 17:54:04直达底部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


随机推荐:负债百万后,我的度假村火了 越神计 玄学大佬刷新手村日常 我能记录奇观 伏蛇猎神 女帝别闹,我还是个孩子! 悟性逆天:我在翰林院创造无敌法 婚配求生:开局一万罗刹抢我当老公 

    除去符箓,道门还有很多可取的地方。

    这一次大战,全都用上来了。道教修炼,贵在真修实证,行一步有一步之效验,而且时刻不离人体本身。离开人身,所谈皆假。历代祖师留下的丹经著述,都是通过自己身心验证得出的结论,是“理法合一”的。

    通过种种修炼方式而达到生命永驻的境界,这是道士们在宗教信仰支配下的神圣选择,也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目的。在此过程中,道士亦展开了对生命的大敌即死亡的持久的反抗,在他们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中,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在有意无意之中踏入了医学的疆域。

    既然道士们生活中的种种修炼方式目的在于养生益寿,那么这些修炼手段便自然与医学有不解之缘,因此对医学甚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道士们在这方面的成就比之于古代巫师和神仙方士,堪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通过自己的修炼实践或直接的行医实践,在病理学、药理学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其中医术高明者也不在少数。

    孙思邈的医学成就,是道门的一大骄傲。除上三人外,道士中精于医术者还大有人在,这里难以一一介绍。

    另一方面,道士在修炼过程中,到达一定境界后,会开启人体的一些特异功能,比如天眼通。

    总之,从道教的性质以及道土修炼的目的两方面来看,道士们的修炼方式除了其终极目的之外,亦有与医学科学相通的一面,这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

    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大医家扁鹊的故事:扁鹊又叫秦越人,曾遇异人长桑君,这位高人给扁鹊私授禁方,并取出怀中药,嘱他“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

    扁鹊依其言,收集未沾及地面的水,如露水之类,将药服下,三十日后竟可隔墙见人,视人体五脏六腑一清二楚。他经过虢,见虢国正举丧,中庶子告诉他虢太子“暴厥而死”,即将装殓。

    扁鹊立于虢宫门下,断言虢太子是假死,他能起死复生。中庶子不信,扁鹊进一步断言:“试人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

    这种预测功能,在医圣张仲景身上也有,史载:张仲景和侍中王仲宣见面,时年20岁的张仲景已深悟医道:“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以上例子皆载于史书上信史,从中可以了解到,古时那些伟大的医家,修真养性,道德高尚,所以出了特异功能。奇特的习医经历,并有超常的医技,自不在话下。医生把修炼视为必须的,并用之于诊病、治病或预测吉凶。后世医家鲜有集中医和修炼于一身的人。古医家淡泊寡欲,所以能宁静致远。静能入定,定能生慧,才出高功夫。

    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而其中便包括了宗教文化。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最终确立了三大宗教——佛教、儒家和道教,三大宗教齐头并发,竞相绽放光彩,对中国百姓的思想起着很大的影响。对于佛教而言,世人往往会想到和尚和尼姑,而对于道教而言,世人往往会想到道士和道姑,但是看过电视剧中和尚和道士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为何古代道士都是瘦子,  而和尚却都是胖子?

    首先来看下道士,道教之人一般都追求长生不老之道,那么他们便会关注养生。如何养生?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就饮食而言,道士们都会注重饭量的多少,他们往往会刻意节食,从而来保证自己不会吃得过饱,影响身体的消化系统。道士们追求长生不老的重要方式便是炼丹,有的丹药有使人厌食的作用。这样一来,道士们自然就很难成为一个大胖子了。

    同时,道士们平时除了炼丹之外,往往还十分注重锻炼,目的是为了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自然也是跟寻求长生有关系。此外,道士在闲时喜好下山云游四海,到处修炼,长途的跋涉,再加上未知的生活环境,道士自然不会成为胖子。

    再来看看和尚,和尚一般都需要在寺庙中修禅,除了下山化缘之外,很难在市井之中看到他们的身影。这样一来,他们的锻炼便大大减少了。

    不过和尚也不是一天什么都不做的,他们平时最爱做的事情便是打坐修禅。和尚们希望自己能够摈弃一切世俗想法,徜徉在一片毫无干扰的世界中,去探寻世间的真理,感受万事的逻辑。

    虽然如此一来,和尚往往心境淡然,很难为世俗所干扰,对于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但是这样的人心情一好便容易胃口大开,同时由于和尚长期不吃肉使得他们的脂肪摄入量不够,这自然需要过多的米饭来充饥,于是乎,一个个就吃成了大胖子。

    同时,长期的打坐修禅也注定了他们很难有时间和机会进行锻炼,虽然他们平时也会做些寺庙中的打扫、挑水等工作,但是这些工作仅仅是有一定的锻炼效果且收效甚微。长期的久坐再加上暴饮暴食,和尚的胖便也情有可原了。

    因此,倘若你希望自己能够减肥的话,那么便可以学学道士的养生方法,注重均衡饮食,同时还要经常锻炼。

    就会发现,道士除了宝剑不离身外还有一个宝物也时常带在身边,那就是印。剑和印可谓是道士的标配,这源自于祖天师张道陵。

    传说中,祖天师飞升之际,留言“吾升天之后,留太上所赐宝剑、都功印箓,以付子孙”,自此,印和剑就成了道教中师徒代代相传、延续法脉的信物。实际上,除了作为信物外,剑在道士修道生涯中还承载了很多作用。

    在道教科仪中,剑是高功法师行法时所用的重要法器之一,咒、讳、气、符等,常与法剑配合使用。道经《抱朴子·遐览篇》中记载:“符剑可以却鬼辟邪而已”,南北朝时期《录异传》中也记录了会稽道士凭借宝剑驱策鬼神的故事,虽然是故事,但也可侧面得知,早在南北朝时,剑已经成为道士手中的法器。

    道教修真重在坚定道心,斩断心魔。在道袍纽扣部位便有两条成剑型的长带,被称为慧剑,也就是“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沉沦五苦门”,吕洞宾吕祖更将慧剑寓意解释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慎”。

    道教以性命双修为本,重视身体训练

    道教信仰文化不仅重视性,也就是内在的心灵修炼,同样注重对命,即身体的锻炼,今日道教中,自幼习练传统武术的道长们很多,古时更为普遍,而剑作为传统武术主要器械之一,又与道教追寻的空灵逍遥等吻合,自然备受道士们的喜爱。

    道士喜欢佩剑,还与常在深山修炼需要武器防身等实用性有关,所以,如今清平世界朗朗乾坤里,法剑在科仪中常用,随身佩带者已不多见了

    ,金榜题名时。”

    对庄稼久旱得雨是何等的重视,所以,人们靠天吃饭,有需求大多都是祈求上天,如果干旱少雨,当然是去祈雨。

    古时的求雨仪式,比过年时还要兴师动众。在古代,祈雨这种事都是大事,需要地方官员来组织祭拜祈雨仪式,再有甚者,是由一国之君来主持祈雨,以求润泽子民。

    每逢大旱之年,人们往往祈愿于上天,求赐甘霖。历数中国各朝各代,基本都有祈雨的记载,上至帝王百官,下至黔首庶民,祈雨,作为一种祭祀仪式早已有之。而巫,作为沟通天地的载体,在祈雨仪式中往往起着重大的作用。

    “汤既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自以为栖牲。祈福于上帝。于是大雨总至,洽于四海。”

    商汤克夏后,大旱七年。于是既身为政治领袖又担任祭祀之首的商汤便剪去头发,以自己作为牺牲,祷于桑林,方换来“大雨总至,洽于四海”的局面。

    历览文献古籍,我们常常会发现一种较为残忍的“曝巫焚巫”的祈雨方式。

    早于《山海经海外西经》中便有载“十日炙杀女丑”一事。

    《山海经·海外西经》:“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其背景大致是在神话时代。在大羿射日前,十日同辉,曝晒大地,酷热难当。时人便通过将女丑置于烈日下曝晒的手段,以达到求雨的目的。女丑即是当世一有大神通的女巫,常常乘龙鱼逡巡九州,然而在十日的曝晒下,很快便香消玉殒了,死前还努力用手遮挡着眼前灼热的太阳。

    这虽然颇有些神话色彩,然而在三代,“以人祀雨”是颇为常见之事。如《春秋繁露·求雨篇》有载:“春旱求雨,暴巫聚尫”、而《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也有言:“夏,大旱。公欲焚巫尫。”可见,当天久旱不雨时,“暴巫焚巫”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祈雨方式。

    在《论语》中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载。雩祭是古代求雨的祭祀,《礼》曰:“雩祭,祭水旱也,故有雩礼。”据记载,从殷商就有官方的祭祀求雨的仪式。

    “凡祷雨,先一日斋戒,约正等禁乡内屠宰。黎明,帅约众诣社。取齐,社祝伐鼓十二声,用牲于社,唱鞠躬、再拜、平身,约正以下皆鞠躬、再拜、平身。约正诣读祝位,跪,社祝读祝文曰:‘维某月日,乡约正某等敢祷时雨于五土之神、五谷之神,皇皇上天,照临下土,集地之灵,神降甘雨,庶物群生,咸得其所。惟神俯从民愿,某等不胜瞻望,哀恳之至。’祝毕,唱,鞠躬、再拜,平身。约正以下皆再拜而出。次早,祷亦如之,惟不用牲,必得雨乃止。若雨多,求止雨,则鸣鼓百声,用牲于社,祝曰:‘雨已太多,五谷不和,人民失养,伤如之何!社灵,社灵!幸为止雨,调变阴阳,除民所苦。’礼亦如之。谢得雨及雨止,俱用牲于社。”

    仙术由来能致雨,诚心所感可回天。

    历史中记载古代道士利用清微雷法或者神霄雷法祈雨,比如,元朝道士张守清,宋朝道士林灵素,和林灵素同时代的王文卿,等等都会祈雨,并因此多次受到皇帝的嘉奖。道士祈雨常行斋醮。道教斋醮祈雨,要设道场、设醮、建醮、荐青词,祈雨祷告之神,有山神、水神、龙神、天师和诸庙神、诸城隍等神灵。

    《七真因果传》第二十六回“祈甘霖回天转日”载,元顺帝张挂皇榜,请道行清高之人“祈祷雨泽”。道士邱长春应诏而往,称:“必须高设雨坛,皇上亲自拈香礼拜,臣然后祷告上帝,限三日有雨。”顺帝依言而行,“长春俯伏雨坛,奏言恳切。……以柳枝蘸净水,向红日洒去。”果然天降大雨。

    清·潘昶《金莲仙史》第十五回“刘处玄驸马狱祈雨”,写海州“天气亢旱”,“那州官设坛,命僧道祈祷,毫无应验”,道士刘处玄,欲祈雨,令知州柳邦政  “设三丈六尺高洁净的法台于荒野之处,香烛供养”,“与太太亲身率领在州绅士”及僧道齐集法台,左右叩拜,雨下时,不可走散,亦不可遮盖。至祈雨时,刘处玄“上了法台,焚符一道,口诵真言,手拿令牌一击,龙王急忙兴云布雾。真人再运神,焚符二道,令牌二向,雷部霹雳轰轰。真人复含咒语,焚符三道,令牌三向,雷电交掣,大雨如注。”

    李商隐《为舍人绛郡公郑州祷雨文》说:“郑州刺史李某,谨请茅山道士冯角,祷请于水府真官。”唐代杜光庭则以道者的身份求雨,《蜀王青城山祈雨醮词》云:“甘雨愆期,农亩亏功,”“是用披心云洞,拜手仙峰。伫真侣之感通,冀明诚之御达。赐臣以时合岁稔,拯臣以风顺雨调。”

    唐独孤霖文中则多处提到女道士祷雨。《玉晨观祈雨叹道文》云:“旱苗方瘁,膏润不沾。女道士某等奉为皇帝依教发诚,循仪启愿,……遂使触石未周,遽闻泛洒,随风而远,俄睹滂沱”。

    三

    祈雨仪式调用的雨从何而来

    问曰:天数高亢,虽持内修何以斡旋?答曰:数在天,固已定斡旋之念,又在临机应变。如昔日未趋京时,郡治欲余祈雨。未行持已前,郡家遍行祈祷不应。一日静定,忽空中使者默报云:天数当旱,非法可治。今郡近五十里有雷泽潭,在建昌秀源之地,此中雷神虽奉命封潭,於道法中亦能用力,宜以符命起之。余觉,遂以符命就,命使者追之。再入坐,恍见一老子忽到坛上,以口吸盂中蔽太阳墨水一呷而去。未几,天地晦冥,下微雨一霎而止。觉不及,复旱。后问使者,乃谓:老子者,不过所起龙神耳。彼已违命出洞,所下一霎微雨,是坛上一呷浄水尔,不过为法中一报应。於是,再遣章奏,飞告真王请旨,后得帝旨,降雨三日,方得复旱。

    王文卿还没奉召进京的时候,他所居住的郡县,要求他祈雨,在他祈雨之前,郡县当地的人试过种种办法祈雨都不灵验。有一天,王文卿入定的时候,突然听到空中有使者对自己说,天数应该如此干旱,不是法力所能解决的。现在,郡县附近五十里的地方有一个雷泽潭,里面的雷神奉命封闭住了潭,但是你可以在道法上用功夫,用符法让它起来。于是,王文卿按照要求去做,作法之后,果然在恍惚中看到一个老者到法坛上,吸了一口水朝太阳喷去,天上立刻下雨,但是很小的一阵雨,立刻又停止了,根本就无法解决旱灾。

    王文卿就问空中使者,使者告诉他,那老者只不过是一个龙神而已,他已经违抗天上的命令而出洞,所下的一点雨,只是他从坛上吸的一口水而已,只是为了应付你的法术召唤而已。于是,王文卿继续作法,奏章飞告真正的管雨的神,果然得到玉帝旨意,降雨三天,终于解决了旱灾。

    问曰:若如此,又何以感动?答曰:法当默朝之法,以央有无之应验。余昔入觐时,再遇火师曰:子行朝堂有重委,故来报汝,但今岁天数当示早灾,非子之可以祈也。遂叩火师,何以见教。师曰:天下龙潭泉源,皆为玉帝封闭,虽有符法,其数未满,亦难祈也。余再问师何以教我?曰:子此行,惟黄河不曾锁闭,惟宜檄使者,黄河借水苏旱而已。余依训到京,朝廷果命祈雨。余檄雷神,於黄河内借水三尺救旱,后京畿奏上,所降之雨皆泥水也。以此见火师之言的也。

    宋徽宗命林灵素祈雨,没想到,林灵素那一次祈雨竟然失手,祈雨不灵验,赶紧向宋徽宗推荐一位更厉害的道士王文卿,也就是王侍宸。王侍宸接到圣旨之后,由于那个季节的确不适合祈雨,所以和他师父商量,他师父说,当今的天数是应该旱灾,不是依靠法力可以求得雨的,天下的龙潭和水源都被玉帝封禁了,即使用符法来调用,但是天数没够,也难凑效。

    王文卿就问他该怎么办?他师父说,现在只有黄河的水没有被玉帝封锁,所以,仍然可以借黄河的水来解决旱灾。后来,王文卿那次祈雨,天上降下来的雨,都是黄泥水。由此可见,他祈雨求来的竟然是黄河水。这件事在《林灵素传》、《大宋宣和遗事》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都有记载。

    从上面两件事,我们可以发现,古代道士祈雨,所调用的雨水,其实并不是直接来自天上,而是来自地上,是直接调用黄河、江水、湖泊、甚至大池塘的水,从天而降化为雨水而成。

    自古祭祀,有祈有报。祈雨活动一般包括事前祈祷和事后酬神两个阶段,祈雨后还要进行谢雨仪式,祈祷获应后报谢神灵,是整个求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值得重视的是,无论君主、臣僚、道徒,凡旱时祈祷,均有罪己忏悔的言词,如:“吏实有罪,仰累阴阳之和。”“政绩缪戾,致干阴阳之和。”与祈雨仪式上的悔罪相对应,谢雨时则有“纾吏之过”,“赦吏之罪”“吏失其职,以为神忧;不诛其渎,终赐之雨。”等自陈己过,祈雨谢雨之词,在“祈求”的同时,时刻反省时旱不雨的真正缘由,加强畏“天”意识,树立保护自然的观念,这才是祈雨仪式所具有的深厚德政内涵及现实教化意义。

    道士开坛作法时,最常用的就是枣木或者桃木剑,其中以天然雷击枣木能量最为强大,因其稀少且威力大而被每个道士视为珍宝。仅仅作为被雷击过的枣木就已经具备天然雷电能量,佩戴于身可以抵御坏与邪恶之气近身,还可带来祥瑞和幸运。所以即使普通人亦把它当做贵重物品珍藏。所以雷劈枣木,又称“辟邪木”,在万法归宗一书中记载,雷击枣木又是制作法器的第一神木。

    桃木自古以来就有驱邪避祸的作用,桃木亦名“降龙木”、“鬼怖木”,在古神话《山海经》都有记载,神荼、郁垒也就是后来成为百姓供奉的门神在一棵参天古桃树捉鬼,后来人们认为桃木可以避邪。道教则是把桃木制作成桃木剑,作为一种驱邪的法器。不管在林正英电影里还是其他神话影视剧中,桃木剑成为道士作法的标配,现在生活中很多人也会把桃木剑作为一种风水摆件挂在家中,以求好运。金钱剑就是用古铜钱,红线手工制作而成的一种降妖伏魔的道教法器。

    道士佩剑在很多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据《灵宝無量度人上經大法》中就详细记载了道教中法师的佩剑以及尺寸规格:“正一法师佩斩邪之剑,长二尺四寸;紫虚法师佩紫虚阳光之剑,长二尺八寸;洞神法师佩太一三元之剑,长三尺;洞玄法师佩八景辉景之剑,长三尺六寸;洞真法师、大洞法师皆佩震灵之剑。“

    太上老君授張道陵“三五斬邪雌雄二神劍,上各有星斗日月之文。“《道教灵验记》记载天师剑是这么描述的:上有符文、星辰日月之象,重八十一两,常用诛制鬼神,降剪凶醜。升天之日,留剑及都功印,传於子孙……而且祖天师的画像中的描述,常常会看到手持宝剑。而且法师在斋醮行法时,咒、气、符,均要以法剑配用。常常用来书写密字,敕水等等。法师代天行化,开坛行法,布令宣威,法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器之一。

    “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

    作为道教的神职人员,道士以修行为主,并以追求长生久视为修道的目标。几千年以来,由于玄之又玄的道教思想理论,再加上修道者们大多都选择避世修行,这就造成了普通人对道士这一群体所知甚少。即便是在现代社会的今天,道士们依然是身着青衣道袍,简单朴素,他们在度己度人的同时也在传播着传统中华文化。

    道士所穿道袍多以黑色、白色和蓝色为主。这也体现了道教的见素抱朴、清心寡欲的思想。同时黑与白也是阴与阳的象征符号,一阴一阳之谓道,黑白两色的道家太极符号也是对阴阳之道的一种形象概括。

    道士所穿的道鞋也是简单朴素,有圆口鞋、双脸鞋、十方鞋和云履等;所穿的袜均为高筒白布袜。平时道士的帽子有很多种,俗话说“道有九巾,僧有八帽”。这里的“巾”就是道士们日常所戴的帽子。  虽说“道有九巾”,但是一般里面的内容不固定,最流行的说法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九梁巾等。

    混元巾是道教全真派的道士所戴的帽子,它的造型是以黑缯糊成硬沿圆帽,并且中间开孔,这样便可以露出发髻。由于全真派遵守“道士蓄发”的戒律,从古至今全真的道士都需要留长发的,所以也是保留了类似古代男子“冠礼”的冠巾。只有经过冠巾仪式才能成为全真派的道士,才有资格戴混元巾。“混元”一词,代表着道教的宇宙生成观。《云笈七签》有云:“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又曰:“五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亦谓元块如卵,五气混一”因此混元巾也被认为是九巾之首。

    庄子巾又叫冲和巾、南华巾,传说是南华真人庄子所制。庄子是道教的四大真人之一,在庄子的《南华经·大宗师》一篇之中是这样描述真人的:“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庄子的清静无为及逍遥处世的思想对道教的发展与教义产生重要的影响。庄子巾下面为方形,上部成三角形,状如屋顶,帽前正面镶有白玉,便以正帽,象征品行端正。

    纯阳巾,据《三才图会》称:“纯阳巾,一名乐天巾,颇类汉唐之巾。顶有寸帛,襞积如竹简,垂之于后,巾上有盘云纹样。曰纯阳者以仙名,而乐天则以人名也。”其中“纯阳”二字乃是来自全真派五祖吕洞宾祖师,吕洞宾,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据传说吕祖在被钟离权祖师度化成仙之前,就是经常穿戴此帽,因此道教将此巾命名为纯阳巾。

    浩然巾是一种用黑色布缎制成的暖帽,形如风帽。

    相传唐代名士孟浩然常戴此帽外出,以御风雪,故此命名。因此浩然巾一般是寒冷的北方道士穿戴。

    《镜花缘》就有对浩然巾的情节描写:在大唐武周时期,唐敖携女随林之洋、多九公出海遨游,途径两面国。这里的人“个个头戴浩然巾,都把脑后遮住”,有权钱之人与之聊天“和颜悦色、满面谦恭光景,令人不觉可爱可亲”,揭起浩然巾则“藏着一张恶脸,鼠眼鹰鼻,满面横肉,扫帚眉一皱,血盆口一张,伸出一条长舌,喷出一股毒气,霎时阴风惨惨,黑雾漫漫”。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浩然巾会把人的部分脸部给遮挡住。

    逍遥巾,乃是一块方形巾料,包于发髻之上,系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全真派的出家弟子穿戴此巾,行动之间,飘带摇拽,显得极为洒脱,非常逍遥自在,故此命名为逍遥巾。

    荷叶巾的外形与庄子巾类似,也是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镶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叶,故名荷叶巾。

    太阳巾一般是道士在云游时佩戴,尤其是炎炎夏日,戴上太阳巾可以起到遮阳降暑的作用。一般是蓝色面料,里子是白色的,因全真道士挽发后要插簪子,便以佩戴,所以中间隆起的部分为三角形,整体就像庄子巾加了一圈大沿儿。受到韩剧的影响,很多人第一眼看到太阳巾都以为是韩国人的帽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一字巾又名太极巾,其形状就是简简单单的一条带子,一字巾位于额头处有木扣或玉扣,两端各缀一片帽正,两片帽正相叠扣在一起,就能戴在头上。这也是所有道巾中最为简单的一种,  两端各缀一片帽正,两片帽正相叠扣在一起,就能戴在头上。在南宋洪迈创作的文言志怪集《夷坚志》里,就有一字巾的描述:“绍兴中,韩郡王既解枢柄,逍遥家居,常顶一字巾,跨骏骡,周游湖山之间,才以私童史四五人自随。”

    九梁巾,又称九阳巾,在帽子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数字“九”则是古代数字中阳数的极数,《易经》的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乾卦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中代表着极阳之相,也是代表帝王的卦象,“九”乃是纯阳之数,一般是道教的正一派道士戴此帽子。

    除了以上的九巾之外,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道教的斋醮科仪中,道士会戴一些不同的道冠,有类似毗卢帽的五老冠、黄冠、五岳冠、星冠和莲花冠等。

    道教崇尚“自然而然”,崇尚“无为”。天上的雨再大,没有根的草也吸收不了雨露的恩泽;道法再广大,也只能等人有了念头才能度化。

    也正因为这种强调“有心、机缘”的传教观念,所以古人才有了“道化贤良”的说法。

    正所谓:“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你若遵从了道法,便能功成名就;反之则事事不如意。

    道教还提倡“人道不修,天道远矣”,在修身的同时,不能忘掉自己应该担当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不过反过来讲,修好了自己的德行,家庭和睦只是水到渠成。

    庄子认为,绝弃名利的心思,绝弃策谋的智慧,绝弃智巧的作为,体会着无穷的大道,游心于寂静的境遇,承受着自然的本性而不自我夸耀,这也是达到空明心境的表现。

    要淡化名利,首先就必须悟透名利,真正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控制心内欲念;其次是把握舍得,做到这一点尤其难。

    所谓“心诚则至”,古代的名山大川,必然路途遥远,山路险峻,如果不是真心想去看看风光,你怎么会来这样的地方?但是,你的诚心和努力,会让你看到人间仙境,会让你得到回报。

    人生亦然,“做人先做事,做事先取诚。”对人、对事多一份诚心就多一分成功的可能。真正有诚之人必是心怀坦荡之人,是不会因为流言而改变自己初衷的人。

    “勤”字可以医治怠惰,“慎”字可以医治骄傲,在这两个字前,还须有一“诚”字作为根本。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变初衷,终有饱览人生绚丽的那一天。

    在山上行走,到了举步维艰的险要地方,要脚踏实地,不能随意跑跳;到了山的高处,置身万丈之上,更要保持心境的平和,不能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做人,贵在心境平和。得意时,不骄傲不炫耀,失意时,不气馁不颓废。面对小人,平和的处理远比咆哮发怒来得更有魄力,面对磨难,平和的承担远比抱怨叫苦来得更有魅力。做人,也难在心境平和。现如今,很多人遇到困难手忙脚乱,往往欲速而不达;更有人取得些许成绩便张扬膨胀,不可一世,到最后跌的更惨。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人活在世上,本就是一种福气,况且在生活中,足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足则是绝对的、永恒的。足与不足是物性的,知与不知则是人性的。足与不足在物,非人力所能勉强;知与不知在人,非多少所能左右。因此,只有学会知足,我们才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

    很多宗教都有“信仰救赎”的说法,认为只要信教,或者礼遇神灵、尊敬宗教人士,可以得到救赎,洗刷罪孽,得到善报。

    道教不仅没有这种观点,反而认为入道之后,要更加为自己的恶念、恶行负责,因为身为信徒,理应要有更加严格的道德自律。

    如果你心存恶念,无论怎么烧香磕头,也没有用,如果做了坏事,早晚还是要遭到报应;只要你的心境和言行光明正大,见到神仙,不去参拜又有何妨?

    与其求神烧香,不如自我修持“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心香”是指心地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不生恶念;“身香”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纯朴善良,不做恶事,不做亏心事;“口香”是指积累口德,不出口伤人,不口出狂言,口出脏话。

    当今很多人迷信“易学”,动辄看看手相,看看面相,

    《菜根谭》有一则哲言:“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

    意思是,以不同的心情面对同一种境界,会有绝然不同的感受。心情好,苦境会变为乐境,心情不好,乐境也会成苦境。

    那该如何营造良好的心境呢?“退后一步自然宽。”保持平和心态,以宽厚之心待人,不仅会拥有更好的心境,也会使自己拥有更多的信任和爱。

    都出于《道德经》,即使你没有接触过道教,也一定听过这两句话。

    道教认为,道是在所有万象之先就已经存在的,“一”为一气,是成为万物根本的那个元气,有此元气,万物才能化生,而生命则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

    下联则说:地遵循天,天遵循道,而道遵循着自然。归根结底,时间万物的起源、变换,都是自然而已。这不仅仅是一个世界观,更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智慧。

    “道法自然”,其实道无处不在,存乎万物之间,既简单易懂,又“玄之又玄”。

    人生百态,世间万物,莫过于此。领悟这四个字,定能成就非凡。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