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秦史通俗演义 正文 第一回源远流长女修传后伯益建功赢氏奠基

作者:老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16-05-16 12:30:44直达底部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


随机推荐:四大名伶 红楼襄王 女帝陛下,您何故造反?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夭折了!我的姐姐是女帝! 乱世奇商佥载 农门权宠小辣妻 九州立志传 

    诗曰: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世世代代兴衰事,件件都有述说人。

    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创统一帝国君。

    若问功业何时起,翻开秦史查源根。

    第一回源远流长女脩传后

    伯益建功赢氏奠基

    中国经历了二千三百多年的封建社会可谓长矣,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却使于秦朝。世人皆知“破灭六国,四海为一”,“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等一系列伟大业绩,皆归秦始皇嬴政之功,故而被称为“千古一帝”,而事成有因。凡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实现,无不历经波折和苦难,并非一代之功也,而是需要数代或数十代的艰苦奋斗,方能实现之。故而秦王朝的成功,其原因不可不查也。小子隧翻遍史书阅之,方知秦人的祖先及秦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传说时代。

    话说在上古的时候,中原的黄帝与炎帝联合起来,打败了九黎族,杀死其首领蚩尤之后,没过多久黄帝与炎帝之间也闹翻了。双方聚集兵力,在阪泉这个地方进行三次大战。最后,黄帝打败了炎帝,挥师平定了整个中原地区,建都涿廘(今河北涿鹿县一带),被各氏族部落首领拥戴为天子,称为“帝”。黄帝死后,将帝位禅让给颛顼帝。这个时期,各个氏族部落之间,人们生活很平静,一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据传说,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脩,芳龄十七岁,生得乖巧伶俐,好说好动。有一天,她正在家里织布,看见几只小燕子落在屋外面的草丛里。女脩非常高兴,心想:若是能抓几只小燕子该多好哇。于是,她顾不得织布,从屋子跑出来,蹑手蹑脚地朝小燕子落得地方走去。可是,还没走到跟前,小燕子们发现啦她,扑棱扑棱都飞走了。女脩心里有些沮丧,轻轻地叹口气说:“真不走运。”可是又不甘心空手而归,便用双手拨开荒草,发现荒草里面有一颗小小的燕卵。她的心情又高兴起来,心想:虽然没有捉到小燕子,可是捡到个燕卵也不错呀,说不定能孵出小燕子呢。她捡起燕卵便往回走,可是双手很脏,就到河边洗手,便将燕卵放在嘴里。这是一只鹰从头上飞过,将女脩吓了一跳,不小心将燕卵吞进肚子里。她后悔极了,心想:这回可孵不出小燕子了。无奈,只好再回到屋里织布。

    这件事,女脩没有感到不舒服,因此也没有告诉别人。几个月过去了,她觉得自己的腹部渐渐鼓起来,不知出了什么事,便去问母亲。母亲便帯她去巫师那里去看病。巫师看罢对他们说:“恭喜你们,女脩有喜了。”母亲便追问女脩怎么回事?女脩只好将吞燕卵之事如实述说一遍。母亲听罢转忧为喜,高兴地说:“这是鸟神送来的福气。”

    后来,女脩果然生下一个男孩,长得胖胖的,非常招人喜欢,女脩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大业。

    大业在女脩的抚养教育下,渐渐地长成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女脩又给他娶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名字叫女华。小两口夫妻恩爱,没过几年,他们生了个男孩,起名叫大费,也就是后来的伯益。

    当大费长到十多岁的时候,正是尧称帝的时代,中原一带大雨如注,连续数十天,到处皆是山洪暴发,洪水泛滥,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尧帝见此万分焦急,便召集文武大臣及各部落酋长们商议如何治理洪水的问题。这时有个叫四狱的首领说:“陛下,臣以为若要治理水患,定要选一善治水之人,方能治理好水患。”尧帝听罢点头说:“爱卿所言甚是,不知何人能胜此重任?”四狱闻听尧帝之言,便向前迈一步说:“臣愿举荐一人定能貹此重任也。”尧帝听罢非常高兴,连忙说:“此是何人,尽管讲来。”四狱回答说:“鲧是远近闻名的治水能手,定能胜此重任。”尧帝点点头说:“寡人亦听说过此人。”然后,尧帝传旨召见鲧,命其招募民众,去治理水患。后来,尧帝由于年迈,将帝位禅让给舜。

    转眼之间,鲧奉命治理水患已经九年了,水患不但没有治理好,反而更加严重。鲧对此是万分焦急,可又无计可施,每天愁眉不展。舜帝即位后,想尽快治理好水患,以保万民之安,因此对鲧治理水患的工作非常不满意,便传旨,将召回京城问罪。鲧被带到京城后,舜帝将鲧九年来不但没有治理好水患,反而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因此而犯下的罪行,公布于众。然后命兵士将鲧押往羽山(今江苏东海县一带),将其处死。可是,如何治理水患仍然是个大问题,舜帝不得不传旨,命鲧之子禹去继承鲧的事业去治理水患。

    禹奉命开始招募治水民众。这时,大费已经长成为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了,身高体壮,精明强干。他由小到大亲身经历了洪水所带来的灾难,深知治理水患的重要,便报名参加了禹的治水大军。大业和女华对儿子行为,给了坚决的支持。从此,大费便辅佐禹治理水患。

    自禹奉命继承父业治理水患后,心情非常沉重,若是按照过去的方法到处修堤筑坝,水患不但没有治理好,反而越加凶猛。禹全面总结了鲧治水的经验,发现水最基本的特性是由高处向低处流。若是按照这个特性,将洪水顺山川高低不同的走势,让它们顺流而下,形成大小不同的河流,将小河引入大江大河,再将大江大河引入大海。这样让洪水有规律的流淌,就不会给人们带灾难。同时,人们生活离不开水,就可以安全地生活河流两岸,可以种田灌溉,泛舟捕鱼。从此,禹带领人们按照水的特性,疏通了无数的大河小溪。十三年过去了,普天下的洪水被引入了大江大河,水患被消灭,治水成功了。在这十三年中,禹十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过。同样,大费在辅助禹治理洪水的十三年中,也没有回家探望其父母。在此期间,大费还发明了凿井技术。

    过去,没有出现洪水灾害以前,江河湖泊的水位都比较平稳,人们都生活在水边。后来,洪水泛滥人们远离水边,却遇到了吃水难的问题,大费发明了凿井技术,为人们解决了这个难题。那还是大费辅助禹完成治水任务后,在回来的路上,他们来到一个广阔的平原,天气非常炎热,大家都干渴难耐,可是随身携带的水都喝光啦。禹见此,便命令大家停下休息,派一部分人去找水。可是人们四处寻找了好长时间,也看不到江河湖泊,个个空手而归。大费坐在草地上,看着人们那干渴的样子,心理非常焦急:弄不到水,大家都要渴死在荒野里。这时,他猛然用手摸摸屁股下潮湿的草地,心想:这么潮湿,下面一定会有水。于是他站起来,用锄朝地下挖去。人们见此,都为拢过来问:“大费,你在干啥?”大费回答说:“这潮湿的草地下面一定有水。”大家这才醒悟过来,便一同动手挖了起来。很幸运,最后果然挖出水来。那清澈的泉水,不断地从下面涌出,人们争抢着喝那甘甜的泉水。大家兴奋地呼喊起来:“我们可以自己凿井取水啦。”从此,人们不管到离开江河湖泊多远的地方,有了凿井技术就可以解决水源问题了。

    十三年过去了,禹带领治水大军回到了都城鸣條(今山西安邑县一带,一说河南封丘县东),向舜帝汇报了平治水患的经过。舜帝闻听非常欢喜,如今水患已除,天下太平,这都是禹的功劳,应该给予很高的赏赐。可是禹却说:“陛下,臣奉命平治水患乃是臣之职责。再者,工程如此之浩大,非臣一人之力,而是托陛下之洪福,万民之力也。再有大费辅助臣等平治水患,其功劳尤其大也,亦应厚赏之。”然后,禹又将大费的功绩细述一番。舜帝闻听立刻传旨,命大费觐见。不多时,大费被带到大殿之上,向舜帝大礼参拜。舜帝看罢大费,见他身强体壮、性格憨厚,心中喜欢,便说:“请爱卿平身。”大费站起身来立在一旁。舜帝温和地说:“爱卿,刚才禹已将卿之功绩尽述之,寡人定厚赏于你。”大费连忙施礼并推辞说:“陛下,辅助禹平治水患,乃小民之职责也,实不敢枉贪赏赐。“舜帝听罢笑着说:“寡人治理天下要赏罚分明。昔禹之父鲧,治理洪水不利,给人们造成灾难,被处死;今禹治理洪水立下大功,将厚赏。就是要告诉天下的人们,惩罚有罪过之人,不算残忍;赏赐有功绩之人,不算仁慈。今日寡人赐你为皁游之职,以后可世世相袭。”大费听罢叩拜谢恩,然后便要离去。舜帝连忙拦阻说:“爱卿,可婚配否?”大费回答说:“小民在外已十三载有余,从未回家,父母生死尚不得知,何谈婚配乎?”舜帝听罢非常感动地说:“爱卿,真可谓公而忘私也。今寡人近邻有一姚姓之女,名叫玉女,天生丽质,若赐予爱卿为妻可纳否?”大费闻听再次施礼说:“陛下赐婚,小人愿听命,不过婚姻大事要回家禀明父母方可定夺。”舜帝见大费对父母孝敬,非常高兴便说:“爱卿,可速回家告知父母,再回禀寡人。”

    大费回到阔别十三年的家里,见到已经年迈的父亲大业、母亲女华,那种久别重逢的情景自不必细说。最后将舜帝赐婚之事告于父母。大业、女华闻之舜帝赐婚之事,岂有不同意之理,于是大费便入宫回禀了舜帝。舜帝听罢便传旨,命巫师占卜,择吉日为其成婚。待完婚之后,大费见玉女果然生得如天仙一般,因此夫唱妇随,恩爱无比。

    大费被赐为皁游之职后,便开始为舜帝驯养飞禽走兽。当时,禽畜基本上处于野生状态,有的则刚刚开始驯化,所以皁游这个职务是很重要的。大费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先后有许多飞禽走兽被驯养成家禽、家畜,如牛、马、羊、鸡、鸭、鹅、狗等,特别是对马的驯化更是大费的专长。许多经过驯化的**,繁殖很快,补充了人们食物的不足,有些畜类还可以帮助人们干些重活。舜帝见大费的工作取得如此成绩,便将大费召入宫中,给予了更高赏赐,被赐为伯益,又赐姓“赢”氏。从此,大费有了正式的姓氏,并将名字改为“伯益”。

    舜帝死后,将帝位禅让给禹,称为禹帝。这时,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类行政事务也越来越多,禹帝每日操劳过度,力不能支,便想请一位有才之士来辅助自己处理日常事务。他思来想去,唯有伯益最为合适,便传旨,将伯益召入宫中,将想法如实述之。伯益听罢沉思半晌才说:“老臣久与陛下共事,深知其劳苦。臣思之,为万民之利,愿为陛下分忧,唯有从命也。”禹帝听罢很高兴,便说:“老爱卿,既然愿辅助寡人,可速回家安顿一番,便可入宫处理政事。”伯益便拜谢告辞。数日之后,伯益回到宫中辅助禹帝处理政事。

    这个时期,禹帝统治的范围主要是中原一带,势力虽然很强大,但一些偏远地区的部族不愿意听从禹帝调遣,特别是南方的苗、黎等部族,还经常侵扰中原地区,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禹帝闻之非常愤怒,便欲召集各路诸侯及部族酋长征讨苗、黎等部族。伯益闻听,便入宫劝谏禹帝说:“陛下,苗、黎皆弱小部族,居于深山之中,聚散不定,不可轻动刀兵。”禹帝听罢说:“不动刀兵,何以保中原之安乎?”伯益回答说:“老臣以为,陛下可派人先去探听其虚实,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然后再兴兵讨伐不迟也。”禹帝闻听伯益之言亦觉有理,便决定暂不兴兵。之后,禹帝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便决心兴兵征讨苗、黎,以保中原之安。这日,禹帝升殿召集群臣商讨征伐苗、黎之事。伯益先出班奏道:“陛下,若征伐苗、黎,必须先造声势,以壮军威。此外,还要召集各路诸侯及各部落共同出征,这样,不但可扫平苗、黎,还可显示天子之威。”禹帝闻听非常高兴,便说:“老爱卿所言正和寡人之意。”然后,禹帝立刻传旨,命使臣前往各地,召集各路诸侯及部落酋长带领本部兵马前往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郊)会合,召开“征伐苗、黎誓师大会”。

    转眼之间,誓师大会的会期已到,各路诸侯及部落酋长率领本部兵马陆陆续续地来到会稽山下聚集。禹帝便命检点官点卯,查验各路兵马是否到齐。检点官查验之后回报说:“陛下,各路兵马皆已到齐,唯有防风君所属兵马尚未来到。”禹帝闻听大怒道:“军机大事,点卯不到者必严惩。”原来在中原南部有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叫防风氏,所属部族皆身体强悍,能征贯战,从不把其他诸侯放在眼里,经常欺辱弱小邻国,就是对禹帝也是明服暗不服。这次奉禹帝旨意征伐苗、黎,本心并不愿意来,只是迫于压力不得不来应酬一下。因此,故意晚到显示一下自己的力量。其实禹帝对防风君早就不满,只是没找到惩罚他的借口,如今各路兵马都已聚齐,唯有他不到,正好借此将其除掉,以免后患。过不多时,防风君带着本部兵马来到会稽山下扎下营寨。禹帝闻报,立刻传旨,命防风君前往中军大帐觐见。当防风君毫不介意地来到中军大帐,看到其他各路诸侯及部落酋长都已在各自的位置上落座,心中稍有不安,便向前给施大礼说:“臣叩见陛下。”禹帝把脸一沉,怒气冲冲地说:“防风君,你点卯不到可之乎?”防风君辩解说:“陛下,臣统各部地处偏远,长途跋涉,故而误卯,请恕罪。”禹帝闻听更怒,厉声说道:“当前征伐苗、黎之大计,是依天意而行之。防风君误卯,乃背天意而行,其罪大矣。更何况军令不行,何以治军?”防风君还想辩解,禹帝高声喝道:“休要再言,来人呀,给我拿下。”说罢上来几个武士将防风君捆绑起来。这时防风君禹帝动真格的啦,心中有些惧怕,便低头不语。禹帝转身对旁边的伯益说:“老爱卿,贻误军机者该当何罪?”伯益回答说:“此乃死罪也。”防风君见禹帝真要杀自己,连忙跪地求饶。其他一些诸侯及酋长也为其求情。禹帝说:“诸位,请勿为其求情也。我中原将士久不征战,军纪涣散,若不严肃军纪,则令不行;令不行,何以治军;军不治,何以胜敌乎?况且,防风君误卯,违反军令,其罪一也;久不朝贡,藐视天子,其罪二也;骄横跋扈,欺辱弱邻,其罪三也。如此三条死罪,何以赦之。”各路诸侯、酋长闻听不敢再言。禹帝传旨,将防风君推出斩首,并将其首级挑起立于中军大帐之前,以号令全军。然后,禹帝率领各路诸侯及酋长来到祭祀天地的高台之上,举行了盛大的祭祀天地仪式。

    祭祀仪式结束后,禹帝再次颁布了军令,并作了出征前的演讲,动员将士奋勇杀敌,按功行赏,然后亲帅大军杀向南方的苗、黎诸部。这场战争,禹帝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扫平了苗、黎诸部,俘虏了许多苗、黎族人,缴获很多财物,剩余的苗、黎族人皆逃入深山躲避。此后,为了防止苗、黎诸部的再次叛乱,禹帝决定将国都由阳城(今山西阳城县一带)迁往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一带),使之更靠近南方的苗、黎诸部。禹帝传旨,命伯益组织民众修建阳翟城。为了防止苗、黎诸部的侵扰,阳翟修起了高大坚固的城墙,并筑有守城的垛口,城楼也建得高大美观。这样,阳翟真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郭。

    阳翟城修完后,伯益向禹帝作了详细的汇报,并请禹帝亲往视察,禹帝看罢非常满意。不久,便将国都由阳城迁往阳翟,并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禹帝传旨,要求各路诸侯及部落酋长必须携带丰厚的贡物,前往涂山(今安徽蚌埠市一带)参加迁都的庆祝仪式。各路诸侯及酋长接到旨意后,对要求携带丰厚的贡物有些不满意,但想起当年防风君被杀一事,也就不敢说什么了。涂山盛会,声势浩大,在伯益的主持下,禹帝出尽了风头,已非昔日的禹帝啦,而是高高在上、真正的天子了。

    又是几年过去了,禹帝老了,身体越来越虚弱,又染上重病,对身后之事不得不有个交待。按照惯例唯有将帝位禅让给伯益,可是自己的儿子启已是壮年,德才兼备,亦可承帝位治理天下。禹帝想到这里,心中忐忑不安,一连几日彻夜难眠。最后,他自叹道:“传子之事留给后人去商讨矣,为安抚民心,唯照惯例将帝位禅让给伯益也。”然后,传旨伯益召至卧榻旁,对伯益说:“寡人已年迈,体弱多病,早就应将帝位禅让于你,只是没有一个恰当的机会。如今寡人将不久于人世,因而不可再拖也,今将帝位禅让于你,以治理天下,乃万民之福也。望不辜负寡人之重托。”伯益闻听大惊,连忙叩拜于卧榻之下说:“陛下,如今只是偶染小疾,不久即可全愈,何谈授天下于老臣乎?”禹帝拉着伯益的手劝慰说:“老爱卿请起。以寡观之,当今朝中群臣唯有卿功高盖世,可承此位,请勿要推辞。”其实,伯益并非不愿意继承帝位,所担心的是公子启,自知德才皆不如启,唯恐群臣百姓不服,所以不敢承位。于是,试探着对禹帝说:“老臣以为,陛下若百年之后,尚有公子启可承帝位,老臣愿鼎力辅佐之。”禹帝微微一笑,摇摇头说:“从古至今历传数十代,皆非家天下也。况且“禅让之制”乃古之惯例,寡人岂敢破制,受天下人耻笑乎?望卿勿再推辞。”伯益听罢再向禹帝叩拜说:“老臣实不敢枉自称帝,唯承陛下之托,代管天下之事也。”禹帝听罢,叹口气说:“以后天下之事,唯卿自行斟酌而行之,寡人不知也。”伯益无奈接受了禹帝之托,起身告辞离开宫中,回到家中。

    再说此时的启,已非往日的公子哥,早有继承父亲之心,在自己的身边招募聚集了许多才德之士,以等待时机。如今父亲病重,每日侍候其左右,有时也帮助禹帝处理一些行政事务,因此,许多臣民有事都找他办理。这日,闻听父亲传旨召伯益入宫,将帝位禅让给伯益,心中不乐,心想:“伯益何德何能,也要称帝,执掌天下。”待伯益走后,便入宫拜见禹帝说:“父亲,伯益无才无德,何故将天下托于此人乎?”禹帝回答说:“伯益数十年来,辅助寡人治理天下,功不可没也。朝中群臣无人可比,承帝业唯有此人,我儿勿与其争矣。”启闻听哭拜于卧榻之前说:“伯益历来与儿臣不合,其承天子之位,儿臣必危矣。”禹帝看了儿子一眼说:“儿与伯益之怨非私利,以其之德不会加罪于你,请勿虑也。况且禅让之制,乃古之惯例,为父岂可违乎?”启闻听心中还是不安,又问:“日后,儿臣若果遇不测,当如何?”禹帝叹口气说:“我儿若果真担心此难,可在为父死后,散尽家财,广收民心,远避京城,为父守孝三年,与伯益之怨必解矣。”启听罢禹帝之言,便站起身来,擦干眼泪,告辞回到自己房中。

    禹帝虽然身患重病,但对天下事不敢懈怠,带病东巡。这日再次来到会稽,召集各路诸侯及酋长聚会,论功行赏。当各路诸侯及酋长散去之后,回到大帐,身体更觉不适,一病不起。没过多久,禹帝便命归西天,在伯益的主持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葬于会稽山。欲之伯益能否继承帝位,且听下回分解。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