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较量:中国历史上的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 全部章节 第四场 伊阙之战

作者:马银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19-06-03 22:32:57直达底部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


随机推荐:澳洲崛起录 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 疯狂小县令 大明修仙聊天群 落难情缘 从赘婿开始拯救大明帝国 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 超时空史记 

    吹响秦国进攻东方的号角

    时代背景

    战国后期,在中国的广阔的土地上,并存着七个国家,分别是齐、楚、燕、赵、魏、秦、韩七国。七国当中,秦国位于当时中国的最西部,也就是今天陕西和甘肃部分地区,这里正处在我国的第二阶梯黄土高原上。其他几个国家都位于中东部地区,分布在今天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上。秦国高原的优势在于有崤山等天然屏障作为保护,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秦国很快发展起来。西汉政论家贾谊在他的《过秦论》中有过这样的描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由此可见,秦国对占有大量良田沃野的六国垂涎已久。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日益强盛。自秦昭王时起,加快了兼并六国战争的步伐,乘齐、魏相持之际,首先加兵地处中原要冲的韩、魏之地。秦称霸天下的第一块拦路石就是位于中原要冲之地的韩魏。当时的楚国已衰败,秦国已经没了南面的顾虑,从而可以向扼守崤函东部及伊洛等地大举进攻,以便开辟日后进军中原的道路。崤函以东的韩魏,魏襄王与韩襄王在同一年去世,赵国国内发生内乱(赵惠文王何与公子章同室操戈;赵武灵王被困饿死于沙丘宫)。秦乘其两国局势动荡之际,以左更(官职)白起为帅,兴兵攻伐韩魏。

    人物评析

    ▲ 秦国名将白起画像  白起,绰号人屠。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郿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白起担任秦国将领长达30多年,期间,他先后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一生经过了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诸多战役,可以说,白起一生所经历的战争,奠定了日后秦国统一中国的基础。在旧时蒙学《千字文》中,将白起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伊阙之战是白起的成名之战,战后他被加官晋爵,在秦国的地位节节上升。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白起是个十恶不赦的战争恶魔,仅伊阙一战,被他杀掉的韩魏联军多达24万,以至于当时一听白起的名字当地人便瑟瑟发抖。此后,他在山西长平与赵军的交战中,又坑杀了40万赵军,充分暴露了其残忍嗜杀的本性,真没有枉费“人屠”的绰号。

    交战过程

    公元前304年,秦昭襄王兵临王城洛阳,要逼取东周的“九鼎”。“鼎”原本是用来煮食用的器皿,后来,它逐渐演变成代表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九鼎,相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其实,早在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整饬(chì)内政,兴修水利,厉行改革,国富兵强的形势之下,兴兵攻击陆浑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然而这一次不仅仅是问,而是该为“逼”了。后来,这件事因秦国的内部发生叛乱和齐国出兵救周而作罢。虽然当时的周天子的权力已经严重衰落,但是如果有诸侯敢向天子发难,其他诸侯就会以“义军”为名前去救援,这与东汉末年的情况非常相似。位于南方的楚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亲附于秦,鉴于秦国的种种恶行,这引起了齐、韩、魏三国的不满,便联合举兵伐楚。危急时刻,秦国不但不去救这位依附自己的小弟兄,反而趁火打劫,攻取了楚国的几座城池,并诱楚怀王入秦而囚之,取其十六城。楚人立太子横为王,就是楚顷襄王,秦楚失和。不久,齐宣王卒,湣(mǐn)王立,孟尝君罢相,秦诱孟尝君入秦欲杀之,孟尝君设法逃出秦国,齐人仍以孟尝君为相。

    周赧(nǎn)王十七年(前298),孟尝君率齐、韩、魏三国联军伐秦,攻至函谷关,秦倾全国之力拼死防御,历时三年,联军攻破函谷关,危及咸阳。秦国向联军求和,归还韩河外及武遂,归还魏河外及封陵地,三国乃退军。但秦军乘三国退军之机,兵出函谷,收复失地,大败魏军于解(今山西临猗西南),屯兵于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追袭韩军至新城(今伊川西南),大破韩军,攻占新城。至此,秦国已从西、北、南三面包围周王室。

    此时的周王室内外交困,并已分裂为东周和西周,赧王寄居于西周国。而东周国不尊王命,与秦勾结,连年攻打西周国,赧王率西周国军民连年征战,民众死伤无数。赧王见秦已攻下新城,周四面受敌,危在旦夕,于是发布诏谕,命韩、魏两国联合抗秦。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春,韩、魏两国派兵进入周王城,赧王纠合周、韩、魏三国之兵共24万在王城誓师,拜韩国大将公孙喜为帅,决定举兵伐秦。

    当时秦昭襄王和他的相国魏冉均驻宜阳,秦王欲以向寿为帅,魏冉则建议以白起为帅。当时,向寿是秦新占领区域的最高军事行政官员;而白起则是级别较低的左更(秦爵十二级)。但魏冉认为此人善用兵,连年征战,未有败绩,是一位不可多得将才。秦王采纳魏冉的建议,以白起取代向寿为秦军主帅。白起率数十万秦军从宜阳、新城向洛阳进发,负责再次带领秦军与韩、魏联军在伊阙山区域进行战斗。

    伊阙(què),是洛阳南龙门山和香山的阙口,两山夹峙,伊河穿流其中,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后世称之为“龙门”,古时称为“伊阙”。伊阙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乃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道。韩、魏两国试图阻止秦国东进的势头,举全国之力攻秦,兵力加起来足有24万之多,而白起带领的秦军数量还不及韩魏联军的一半。在此之前,秦军已占领了宜阳,接着又占领了韩国新城(今伊川县西南)。虽然秦军打的是韩国,但魏国已感到唇亡齿寒,于是同意和韩国联手迎战秦军。

    十万秦军在白起的带领下向东方开拔。这一年,这个年仅25岁的小伙子军衔是左更,相当于今天的上校军官。让一个上校去指挥十万人的军队,长途奔袭攻打韩魏30万联军,可见当时秦国在用人方面的不拘一格。白起进入洛阳地界后,派人侦察了韩魏联军的部署,发现韩军主力22万人在前沿摆出一个防御阵型,魏军8万人处于韩军主力的侧后位,摆出作为后援的架势。他还发现韩军做了充分准备,刀剑强弩等武器精良,几乎倾尽全国兵力。而魏军则是重甲装备,士兵重甲、重盔、弓箭、剑戟全副武装,也很厉害。

    白起冷静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发现韩魏联军表面上联合,实际上关系并不紧密。两军虽然人多,但是对秦国的虎狼之师都有畏惧,都想让对方先上,抵挡住秦军大部分的冲击力,自己则退居到后面隔岸观火,等到战争进行得差不多的时候再上来,直接获利。白起抓住敌军互相推诿的心理,声东击西,派一支数量很少的部队,去攻打韩军,以这支侧翼部队牵制住韩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以绝大部分的主力部队猛攻魏国。从兵力上来说,秦军人数少,只是对方兵力的一半,而且远道而来,兵士疲惫,粮草不足,这些对秦军都很不利。但白起善于找出敌人的弱点,他发现对方虽然武器精良,人数众多,但内部不团结。首先是魏军,认为自己是来帮忙的,不愿在前面抵挡秦军;而韩军因为是保家卫国,只好挡在秦军的正面。而且,联军虽做了长时间的准备,但摆开的阵势是总体防御,这就为秦军的主动进攻创造了条件。

    魏国的重甲部队,不但没有发挥其主要作用,反倒成为了这支部队的累赘。那些士卒全副武装,人人穿着“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很大力气才能拉开的硬弓,背着装有50支箭的箭囊,头戴铁盔,手中持戟,腰间佩剑,还带了三天的干粮,这样的军队行动起来笨重而迟缓。白起看看自己的兵士,只有前胸、后背披甲,这属于轻甲,最多缚一个披膊,骑兵则干脆不缚披膊,这虽不利于防护,但能够快速出击。秦军的机动灵活,正好可以对付魏军的笨重。白起想,只要能把韩军堵在河谷内,另派轻骑悄悄摸到魏军背后,先打掉魏国这8万笨甲兵,就可两面夹击,把韩军消灭在狭长地带。

    战斗开始了,秦军首先在西线用疑兵吸引韩军注意力。他们打出无数旌旗,击鼓呐喊,人沸马喧,韩军看到西边有花花绿绿的旗子,不知虚实,只好严阵以待,时不时拉开强弩,射向西边的秦军阵地。而侧后方的魏军则懈怠起来,认为前面有韩军顶着呢,自己先打个盹儿吧。就在此时,近10万秦军主力,一律轻装简从,于伊川境内翻山越岭,趁联军注意力都在前面阵地上,悄悄绕到今伊川白元(因白起屯兵而得名),山呼海啸般直扑魏军而来。那些秦兵凶如虎狼,本来身上就没有重甲拖累,这时杀得兴起,索性脱掉衣服,赤膊上阵,斩掉一个头颅,就用绳子捆在腰间,相互炫耀激励,疾速杀向魏军。而韩军主力,此前都埋伏在伊阙狭长的河谷内,被西线秦军堵住阙口后,出也出不来,打也没法打,短兵相接后,强弩和弓箭又不能发挥作用,急得嗷嗷直叫。而魏军此时已被击溃,主帅当阵被俘。已杀入魏军阵内的秦军,从周边涌过来,配合外围的秦军打击韩军,韩军受到两面夹击。仅仅几个小时,七八万魏军的脑袋,就挂在了秦军士兵的裤腰带上。战场上,秦军绝对不留活口,原因很简单:人头是秦军士兵晋爵的砝码,是秦国行之有效的战绩激励措施,士兵每斩敌人一个首级,就会获得一些耕地,杀人越多,得地越多;同时每杀一敌,获晋一级爵位,杀人越多,爵位越高,爵位达到四级后,就可以当官,不必再服徭役。可以想象,在秦军将士的眼中,敌人的头颅就是财富和地位。战斗还没有打响,秦军看见敌人的头颅,就像看见珍宝一样,心里直发痒,急着要割下来,去兑换耕地和爵位。

    而此时,韩军刚刚缓过神来,就受到了两面夹击,秦军再次集中力量,直接打掉了韩军的指挥系统,剩下的韩军皆陷入恐慌,于溃败之中被杀无数,原本清澈的伊河水,已被韩军的鲜血染红了。白起攻下伊阙,马不停蹄,立刻率军追击向东溃败的韩军,秦军见人就杀,见头就砍,不要俘虏,只留首级。他们手里握着兵器,腰间挂着人头,近乎疯狂地追杀,向东占领了韩国5座城池。

    伊阙之战,联军的24万人除战死外全部成为阶下囚,白起毫不手软,在伊阙山下将俘虏全部斩首,死尸遍野,流血漂橹,全天下都为之震惊。韩魏两国的精锐部队在此战当中尽皆覆灭,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了。此战胜利,使秦国向东入侵中原成了一股不可抵挡的势头。白起因功被晋升为国尉,同时,他还因这次辉煌的胜利和残忍杀害24万人而闻名天下。

    ▲ 2000多年前的秦国士兵复原图

    战争影响

    伊阙之战以后,白起乘胜追击,攻打韩、魏两国,一路势如破竹,大肆吞并两国国土。公元前293年,白起乘胜追击,不等献城的使者交涉,攻取魏城61座。公元前292年,攻下了魏国的垣。公元前291年攻占了韩国的宛。公元前290年,迫使韩国割让武遂200里地,魏国割让河东400里地。公元前289年再率大军攻魏,又连下蒲阪等61城。经过一系列的打击,韩、魏两国已经不堪一击,对秦国构不成任何威胁了。这些胜利不仅大大刺激了秦国的野心,也使秦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尤其是占领了产铁和冶铁的中心——宛,增强了秦国的兵器制造工业,为秦最后统一天下打下了物质基础。

    策略分析

    伊阙之战,白起抓住联军自保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这一战机,共歼灭韩、魏联军24万,攻占伊阙等5城,开创了先秦战史中一次较大规模且是以少胜多的歼灭战。白起作战指导特点有三个: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灭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直至消灭敌人。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这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是非常适宜的。

    ☆☆ 战争小档案 ☆☆

    战役名称:伊阙之战

    发生时间:公元前239年

    交战双方:秦国  VS  魏国、韩国联军

    交战地点:伊阙(今河南洛阳市龙门)

    实力对比:秦军10万  VS  24万联军

    战争结果:全歼魏韩联军24万

    战争性质:进攻战

    智慧级别:☆☆☆☆☆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