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移民全球 正文 第八百三十一章:新世界岛的另一极(三十七)

作者:陈健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19-03-12 14:30:33直达底部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


随机推荐:假太监:太子竟是女儿身 朕能走到对岸吗 逍遥四公子 大唐:高阳退婚,我诗仙的身份瞒不住了 寒门崛起:从最穷县太爷到富可敌国 三国:这个军师不一般! 开局被女土匪看中,我占山为王 从软饭秀才开始称霸天下 

    巴西折翼,几乎所有称得上是对手的国家都被毁了,阿根廷把巴拉圭和乌拉圭,改造成经济附庸国,利用这个地区的河流体系,发展成一个世界经济大国。

    1929年,阿根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四。

    而巴西之后数十年,仍深陷贫困和相对孤立。

    巴西也不统一。

    受到阿根廷及其河流的经济吸引,以及沿海孤地不连通的影响,地方主义成为巴西Z治的一个主要特征。

    巴西内部不同地区之间联系困难,而与外界联系却相对容易,这让巴西的Z治经济文化整合,变得非常困难。

    由于各州之间、州与联邦政府之间竞争激烈,地区主义一直是巴西Z治的一个主要问题。

    在20世纪初期,大部分权力掌握在富裕州手中,即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圣保罗州。

    中央政府的控制权,在这两个州中交替。

    这让其它州受到Z治孤立,刺激他们从国外寻求经济机遇,倾向于地方认同。

    在大半个世纪里,“巴西”更像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M族国家概念。

    比如,里约热内卢州和南里奥格兰德州,开始在许多方面如D立国般行事。

    这种事态,直到21世纪才发生变化。

    巴西最大的问题是——从殖民地据点建立起,直至21世纪,无法保证经济可持续的稳定增长。

    世界其它地方,发展经济也是有通胀倾向的:对耕地、劳动力、交通、资金和资源的需求,会导致所有这些投入的价格上涨。

    在大多数地方,这种增长能一直持续到通胀压力出现,并最终超过增长带来的任何好处。

    到那时,由于成本高昂,增长难以为继,经济开始不景气。

    而巴西要承受的压力是:土地、劳动力、交通基建和资本,都处于极端匮乏的状态,以至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立刻会转化成通货膨胀。

    耕地、交通基建和资金情况,已经在研究中,而劳动力问题,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尤其要考虑巴西有1亿9千4百万的人口。

    劳动力问题,是巴西寡头经济制度造成的,而寡头经济制度,也有地缘Z治原因。

    巴西的问题在于,资本投入高和资本产出低——这与世界多数经济中心情况相反。

    在那些地方,资本分布相对均匀,因此保证了经济强国的民主化。

    米国当时的情况是,任何人都可以离开城市,前往大密西西比河流域闯荡,不出一两年,就能向米国和欧洲城市,输出农产品。

    而巴西明显不同,单是在大峭壁上修路,都需要大量资金。

    一个普通市民在那种环境下,企图自己谋条经济出路,显然不现实,只有带着存款,进入巴西的人才有能力“建设”巴西。

    所以那时的米国——后来出现了工业化——是由欧洲乡下穷人移民过去塑造的,而巴西则是由那些,带着钱的富裕葡萄牙人塑造的。

    米国小企业文化,在D立前很久就出现了,而巴西企业,直到19世纪晚期的移民潮才开始出现。

    在一个资金稀缺却急需的地方,寡头不愿与任何人分享自己建设的基础设施——甚至不愿与其他寡头分享——就不足为奇了。

    并发的问题是巴西早期,并没有完全开发出法国大小的耕地。

    大面积耕地位于大峭壁另一侧内陆地区。

    热带气候严重限制了农业耕种选择。

    直到20世纪中期,唯一能种植的农作物,还是种植园作物,最初也是最出名的是糖,后来变成了咖啡、柑橘、香蕉和烟草。

    传统粮食作物每年只需照料几周,而这种热带作物却不同,从种植、料理、收割到运输,都需要大量劳力。

    烟草需要收割、晒干,糖需要收割、煮、提炼。

    一片粮田,能很快收割完成装入货车,而收割、运输香蕉要花更多时间。

    这些特征,从两个方面深刻影响着巴西。

    首先,这类种植园,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所以像米国那样的小农,就被排除在外了。

    没有小农,意味着无法形成小城镇,而小城镇是教育和工业化的前提。

    相反,种植园意味着公司出现,即经济寡头催生Z治寡头。

    不久,Z治经济权力不平衡,导致了20世纪,巴西军政府的建立。

    即使到了21世纪,巴西地理更偏好寡头种植园农业,而非家庭农场。

    而米国在21世纪,却有85%的农场。

    美国因工厂化农场享有盛名,面积小于等于500英亩,而70%的巴西农场,面积大于等于500英亩。

    在后世亚洲国家,却不会出现农场。

    农场只会出现在殖民地国家,因为要形成大农场,只有把原住民全部杀掉。

    我们不可能把我们自己消灭掉,来建立大农场。

    言归正传。

    时间并没有缓解这种情况,反而加强了这种趋势。

    在20世纪后半叶,巴西启动了大规模农业多样化计划,其中包括在内陆开发大面积土地,

    一部分在塞拉多,一部分远在玻利维亚边界的内陆。

    除了其它农产品,有的新土地适合种植玉米和大豆,种植此类作物,通常所需资金不多。

    而塞拉多在发展农业之前,就需要大量投入,而且距巴西常年过度使用的港口,超过1000千米。

    在此处复制别处的发展和基础设施,需要高昂代价,最终,加强了巴西农业体系的寡头性质,以至于巴西那时产生的“新”农场,平均相当于“老”农场六倍大小。

    第二,种植园农业需要非技术劳动力,这种情况延续至后世。

    与新大陆,即北美殖民地情况不同——新大陆殖民地交通便利、资本容易积累,产生了城市化、教育制度和分工——巴西依靠的是农奴。

    巴西1888年才废除奴隶制,是整个西半球最晚的国家。

    缺乏技术工人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中产阶级规模小,国内消费不及其它同等发展水平国家。

    结果是,巴西有一小部分是地主精英,绝大部分是穷人。

    2011年,超过四分之一的巴西人,在巴西贫民窟勉强糊口。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